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緻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歎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

§3。春秋戰國玉器的區別:

春秋戰國玉器在5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中日益進步,並呈現出了不同的藝術風貌。當然這種藝術風貌決不會是隨著歷史年代的劃分而斷然隔開的,比如戰國早期的玉器依然遺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風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難以區別。但是當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時尚一旦穩定之後,在整個藝術創作上便會出現一種潮流、一種趨勢。這種潮流和趨勢所造就的藝術特色,就是我們在鑑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下面我們試從三個方面談談春秋與戰國玉器的區別。

1、工藝:在製作工藝上,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戰國玉器則稜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緻,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裝飾: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象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繁密不透氣,粗看似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戰國玉器裝飾圖紋較為稀疏,常見的谷紋、雲紋、勾連雲紋、““形紋、絞絲紋等,線條舒展流暢,工藝精細入微,主紋、地紋均清晰可見,觀後使人賞心悅目。

3、神韻:鑑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時代風格特徵、工藝及裝飾手法外,更重要的還應當細心體會其內在的神韻。就整體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構圖、動態變化等方面較之戰國玉器則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戰國玉器無論器面、邊角或是佈局,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的生機。其實這種奮發的氣勢和藝術的活力,也是戰國時代的精神所在,戰國人的氣質、思想、文化使然。

第七章秦代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遺物發現的數量比較有限,其面貌特徵不很鮮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玉器與山東諸國玉器,秦代玉器與戰國、漢初玉器都難以清楚地區分,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識的。

說道秦,不講和氏璧說不過去。和氏璧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玉器,秦趙和氏璧之爭可以看作兩種玉文化的激烈衝突,故將羅列如下。

卞和的故事盡人皆知,他冒著生命危險所要保守的是對真玉的忠貞,各國對和氏璧的珍視主要是因為其上凝結的忠信仁義種種道德意義。秦昭王聞趙得和氏璧,派人致書趙惠文王願以15城易璧,趙國藺相如的第一個反應是:“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又責問秦王:“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是典型的尚禮義的關東思維方式。在秦國方面,一開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輕慢,不過將之作為一件稀罕物罷了,遠沒有對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應有尊重,所以面對藺相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也”的指責也無言以對。後來秦王眼見得璧無望,倒也想得開,厚禮送相如,並說:“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他不理解對於關東諸國來說,象和氏璧這樣的玉寶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守金玉之重”為人主之責,以之換土地倒也罷了,要是被騙去則大丟面子,是君辱臣死的嚴重事件,豈止“一璧之故”這樣簡單。不過和氏璧最後還是落在了強秦手裡,始皇剖璧治“傳國玉璽”,一代名器就此而毀。就結果而言秦人勝利了,但“完璧歸趙”的故事傳頌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暫得失相形見絀。有的研究者指責藺相如以一件珍寶而得罪強秦甚為不智,這是對當時文化背不夠了解的緣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戰國時代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商鞅變法之後的功利主義。約之以峻法,誘之以重利,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對於軍國固然不失為富強之道,對於思想文化的發展則是滅項之災。整體文化的外傾和個體的保守內傾成為國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對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個性是被壓抑的,所以比賦個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發展的。建闕於終南,立表於東海,鑄巨型銅人,塑八千秦俑,張揚的是國家權力而不是藝術個性。關東則相反,整體文化是尚禮的,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