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19,第44~45頁。 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 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友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 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李文忠公 全集·奏稿》卷24,第11~12頁。 李鴻章認為:世界發展至今,關閉國門拒絕潮流是錯誤的。中華帝國如果開啟國門參與世界 商品經濟往來,與世界各國廣泛地開展貿易交流,不但可以富強自己,而且因為貿易是雙邊 的,也就等於制約了別人,這樣的制約甚至強國武力,整個地球便可〃胥聚於中國〃。同時 ,帝國的國防重點已經不是西北陸地而是東南海洋了,在某種意義上講帝國已經沒有絕對封 閉的國防。西方勢力不但在文化上對帝國進行侵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顛覆和侵佔帝國的野 心,其手段是:一國製造事端,多國一起要挾。列強的〃友好〃和〃野心〃從來都是摻雜在 一起的,帝國對此必須保持極大的警惕……持有這樣的認識,不但百年前在帝國大員中是鳳 毛麟角,即使是在當代的中國也還屬振聾發聵之聲。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的觀點是從全 球商品貿易往來的角度闡述的,這不能不讓百年前和百年後的人感到驚訝。 〃陽託友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這無疑也是1900年大清帝國 發生巨大災難的最根本起因。 李鴻章為洋人所瞭解始於中英《中英煙臺條約》的簽訂。這是他代表帝國主持簽訂的第一個 受到〃賣國〃指責的條約。危機由一個英國傳教士在雲南〃旅遊〃時被當地邊民殺死而引發 ……中國邊民說他是一個洋鬼子……史稱〃馬嘉理事件〃。英國人藉機向帝國政府提出賠償 要求,同時提出通商和修改關稅等條件。開始的談判由恭親王主持,但是談判沒談出什麼結 果,飯倒吃了一頓又一頓,參加談判的英國駐華公使威特馬說: 總署諸人如同小孩子,說來說去,總是空談。一味說從容商辦,定是一件不 辦。一到總署,必定吃飯,總署大臣陪坐,好像飲食就是外交上的頭等大事。大臣一個看一 個,新大臣看老大臣,老大臣看恭親王,恭王一發言,大臣便轟然響應。《李文忠 公全集·譯署函稿》卷三,第35、46頁。 帝國官員的平庸無能導致事件的不斷惡化,英國人借這一〃事端〃把軍艦開到了煙臺,並且 聲稱要與中華帝國〃斷交〃。曾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帝國官員審問過的那位英國人巴夏 禮此刻正在日本當公使,他策動日本軍隊向朝鮮進行武裝挑釁,以對中華帝國進行戰爭威脅 。這時候,朝廷請李鴻章出面了……阿歷克亞《李鴻章傳》:〃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 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惟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談判前期進行得十分艱難, 由於醇親王等人〃好大喜功〃,堅決主張和英國人決裂或者打一場戰爭,結果威特馬真的〃 下旗離京,以示決裂〃,戰爭的形勢一觸即發。李鴻章反對〃無端宣戰〃,他對醇親王說: 〃雪恥以戰,則大黃芒硝,一劑立斃,弟手握疆符,心憂國計,所不敢出此也。〃李鴻章的 思路很清楚:帝國不能再在外交上走與世界潮流嚴重脫離的老路了,即:事端一出,動輒開 戰,戰則必敗,敗則議和,和則割地賠款。所以,當聽說威特馬從英國返回,到達了英 軍軍艦雲集的煙臺的時候,李鴻章決定去煙臺談判。有人不讓他去,怕他和當年兩廣總督葉 名琛那樣被洋人抓走。還有人放出謠言說,李鴻章去煙臺是要在英國人的支援下〃自立當皇 帝〃,並且說只要他一離開天津,天津就要發生暴動。壓力頗大的李鴻章不顧一切前往。在 煙臺談判的日子裡,每夜十時,各要員在李總督寓所開會,至深夜。第二天總是可以提出新 的對策。《中英煙臺條約》最終簽訂,它避免了中英之間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暫時遏制了其 他各國的已經按捺不住的想趁火打劫的幻想。但是,它同時也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進入了 中國的西南地區。而李鴻章在當時更大規模的戰爭一觸即發的狀況下所費苦心是:在免除內 地稅金方面,李鴻章只答應外國租界內的稅金可以免除,而其他地區一律照舊;條款允許英 國可以在雲南通商,但是不能馬上生效,需要以五年為限〃先察看通商情形〃。李鴻章不能 逆轉的是:賠款、謝罪、開放通商口岸……事後,因為雲南邊民殺死了一個英國人而企圖借 機在條約簽訂中得到更多在華利益的英國人說:〃這個檔案既不明智也不實用,毫無意義, 是一堆冗言贅語而已。〃……在洋人們看來,中華帝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在殺了一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