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七月中旬的某一天,準備外出賣藝的馬思成與師傅前往天津日租界,因為日本人十分好奇中國武術,而且也比普通中國人有錢,雖然百般刁難,但往往也能頗有收益。
在日租界裡有一個漂亮精緻的大花園,花園的主人名叫張彪,此人生於咸豐年間,並在光緒年間中武舉人,他也是大清晚期重臣張之洞親信,官至湖北提督,清朝滅亡之時他隱居津門,修建的這個園子就被人稱為“張園”,此園因為風景優美設施典雅,成為眾多軍政要人來津的驛站,在1924年時曾經接待過孫中山夫婦,一年之後,又有另外的一個重量級人物來此居住,此人,就是溥儀。
1924年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逼剛剛完婚不久的溥儀離宮,並完全終止了從未認真執行過的《優待條款》,這個條款是當年隆裕太后用大清交出政權的代價與民國政府修定的交換條約,但民國從未認真履行,現今又強命所有條款廢除,溥儀在槍炮的威懾之下只能離開紫禁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王府。
民國此時時局動盪,新政中的保皇勢力無法保證溥儀的人身安全,因為他這個前清帝王的存在,一直是辛亥革命不徹底成功的最大障礙,情況越來越危急,溥儀的兩位老師出來獻策,提醒他可以到外國使館暫時避難。
他的這兩個老師,一個是鄭孝胥,另一個是莊士敦。
鄭孝胥已經被日本人收買,加之當時的東北經過日俄戰爭之後已經完全成了日本人的勢力範圍,俄國十月俄命之後,沙俄更是完全退出東北,日本人有意在東北建立一個偽政權,溥儀是他們的最為合知適人選,所以鄭孝胥極力磋和溥儀前往日本領事館。
莊士敦是個英國人,建議溥儀到德國,或是荷蘭領事館躲避,在雙方的爭執之下,眾人決定先行動身離開已經被監控的醇王府。眾人以溥儀看病為由駕車離開醇王府前往德國醫院,這家醫院就是現在的北京醫院前身。
到達醫院之後,莊士敦跑去德國和荷蘭領事館聯絡接收事宜,但進展緩慢,在得不到準確答覆後莊士敦失望的返回醫院,但是卻不見了溥儀蹤影,因為日本方面的汽車,已經把溥儀帶走了!
當年的溥儀年僅十八歲,從他三歲入宮登基到十六歲大婚再到十八歲離宮,他對這個世界的各種利益紛爭毫無經驗,但是他對中國華民國卻一再失望,而且在危難關頭只有日本人收留了他,所以他的一生註定與日本糾纏不清。
日本人把溥儀帶到領事館後,日本駐京大使率眾迎接並叫他“陛下”,而且把使館內最好的房間讓給溥儀居住,不久之後又以安全為由建議溥儀“移駕”天津,因為那裡有日方租界並有日本軍隊可以給他提供保護,於是1925年2月,溥儀到達天津,住進了租界內的張園。
溥儀的這次離開,直到三十多年後的1959年,才第二次回來。
張園主人張彪是前清舊臣,曾經的皇帝駕到讓他備感榮幸,免費提供居住之外,每天還負責為溥儀打掃衛生,就是這樣的一批前清追隨者,讓年輕的溥儀堅定一個信念,利用日本人的幫助,與*政府對抗,尋機恢復大清的帝國統治。
在錦州淪陷之後,張思成並不明白師傅為什麼會帶他來到天津,在天津的頭三年裡,師傅經常會帶他從張園門口經過,不久之後他就得知,這裡住的是大清帝國最後的一位皇帝,但此時的他並不明白師傅為什麼總是會走過這裡,而且每次經過時,師傅的目光十分虔誠。
在1928年七月中旬的這一天,師徒二人在張園門口遇到了一個人,此人的出現讓師傅大驚失色,來人在張園門口一直徘徊,直到看到他們師徒二人。
來人被師傅帶回到自己的住所,然後師傅馬上跪拜,並叫了一聲:“毓大人!”年輕的馬思成不知此人是誰,也只能跟師傅跪下,叩頭不止。來人慌忙起身扶起二人,然後神情沮喪,長吁短嘆。
來人名叫毓彭,他是前清貴族,時任清東陵守護大臣,他帶來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重大訊息——東陵被盜了!
在事發當天,面對國軍部隊的長槍短炮,毓彭慌了手腳,他選擇了逃跑,他先跑回北京老家,然後準備去給宣統皇帝報信,但是他是守護大臣,在東陵被掘當日卻怕死逃走,東陵重到重創,做為守護者,他難推其咎!
清東陵是滿清入關的第一座皇家陵園,曾經宮殿成群,松柏千頃,紅牆黃瓦,綿延百里並有重兵把守,但是此時大清亡國近二十年,民國政府雖然答應代為看守但一直沒有實際行動,陵園的護軍已經撤離,只有一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