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來縣城,都遇見他。就每次給他買兩個燒餅。他一看我,就跑過來。親熱得不得了。我說,算了,你乾脆跟我回家吧。”
“他父母都不在了。後來,他大了,送他學了汽修。現在在蘇州工作了。”
“他是我收留的第一個孩子。”
誰會在意,在廣大的城市鄉村,處處都有流浪孩子的棲身處呢?王家玉總是能發現他們,他們也總是對這個面容和善的老爺爺充滿不同尋常的信任,這真是難以解釋的現象。王家玉親自發現收留的孤殘兒童,在四五年間,竟然有二十來個。安徽阜陽穎上縣的這個行為不合常理的農村老漢,一下在四里八鄉出了名。出了名的結果,是更多的孩子被送到了這裡。到了2003年底,王家玉的孩子,達到了183個。
王家玉出生在貧困縣最窮的農家,家徒四壁,少年喪父,三十歲才娶上了患有癲癇的妻子。因為妻子無法料理家務,王家玉遠赴東北做伐木工人,竟要背上兩個弱智的女兒。能吃苦的他,憑著木工的手藝,開辦傢俱廠,1994年,他的家底有了四、五萬,成為當地有名的萬元戶。到了2003年,他的收入增長到幾十萬,而孩子增長速度,又遠遠超過了收入的增長。孩子,讓他的廠房,變成了校舍,讓他的全家和工人,成了護理員和廚師,更讓他本人徹徹底底,從富翁,變成了還有大批欠款的窮漢。
孤兒院(2)
2003年,王家玉山窮水盡。洪水淹沒了校園,房子一間間倒下,“非典”鬧得人心惶惶。孩子們已經吃不上飯了。王家玉滿街去借錢、借米、借油。
也就在2003年,當地媒體報道了王家玉的事。洪水過後,縣民政局為王家玉的部分孩子,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線。對於這個特立獨行的漢子,當地民政部門的幹部,不知怎麼辦才好,如果不理不睬,因為媒體已經介入,顯然行不通,如果過問,照他們的想法,穎上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憑什麼讓他們來花這個錢?你王家玉,為什麼不能量力而行呢?
理性地說,王家玉是真的難以承受了。但他卻欲罷不能。
繼2003年的“非典”與大水過後,2004年來臨了。這一年,王家玉遭到了媒體的轟炸,而這,竟然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這孩子是送來的,栓在大門的外面,包裡有一萬元人民幣和衣服。這個孩子家庭並不窮,可能很富裕。可是父母不要了。”
“孩子不會說話,聽不見。”
“就綁在門外的樹上。”
“我這裡腦癱的,嚴重殘疾的,都是他們這樣送來的,這26個孩子全部都是這樣送來的。”
“他們父母把這個重擔讓我來承擔。我只有支撐。”
孩子不能決定自己的降生,而決定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父母,卻不能面對親手造就的有缺憾的生命。曾經寄予了那麼多希望的孩子,一出世,卻成了不堪忍受的負擔,而媒體,讓他們認識了王家玉,一個可以幫他們解決麻煩的人。
媒體的報道,就這樣,讓王家玉揚名了。這是他所不曾料到了。不曾料到的,還有,外界的捐款,在幾個月後達到了高潮,又用了幾個月漸漸消失,而一直沒有消失的,是拋在學校門口,或是用包裹掛在鐵門上的,被拋棄的孩子。這些孩子不僅有些來自鄰近地區,有些甚至來自上海、河南、江西。
下午最後一節課結束了,成了一家人的孩子們四散在校園當中,各自尋找著自己的歡樂。最擁擠的是圖書室。從各個地方捐過來的各式各樣的書和雜誌,胡亂地堆在小屋裡的書架、板凳和長桌上。種類稀奇古怪,根本無法歸類。可是孩子們一人一本,捧著,在漸漸暗淡的陽光下,一聲不吭地閱讀著。
圖書室門前是一條細長的過道,過道兩旁的水泥石階上擠滿了捧著書或站或坐的孩子。一個50多歲的護工,右手抱著一個,左手推著一輛小推車。孩子們側過身,讓她透過。
“都是殘疾的孩子,父母不要了。”她嘆著氣:“送到大門外,如果不撿來,這些孩子就都死了。王家玉他受罪,北京有家醫院說能為孩子免費治療,我們上北京。我們吃麵條,有點肉絲,王家玉自己就吃點榨菜、饅頭。他說你們吃吧,我就是受罪的命。買票呢,他買了坐鋪給我們坐,他自己睡在凳子下。我的眼淚嘩嘩淌,我講,王兄弟,你不能這樣,我長那麼大,我沒見過人受罪受得那麼深。”
如果不瞭解孩子們的悲慘身世,就不能理解他們對王家玉的感情。19歲的李亮是王家玉收養的第二個孩子,也是第一個殘疾兒,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