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還罷了,關鍵是這個郭待封自恃名門之後,很瞧不上出身低微的薛仁貴。所以,一路上不聽指揮,“頗違節度”。行動不聽指揮,這是軍中大忌,焉得不敗?。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六、大非川之敗(2)
唐軍的戰術部署,依薛仁貴的計劃如下:一、把大本營紮在大非川,留兩萬人固守;薛仁貴自己率輕銳,迅速而出其不意地攻打烏海,吸引敵軍主力;二、郭待封率主力大部隊隨後跟進,與敵軍主力決戰。這個戰術部署,仍然強調“機動作戰”。關鍵是要行動迅速。
從前半程來看,戰爭朝設想的目標進行。薛仁貴率前鋒部隊一路奔襲,多所殺掠,中間還俘獲牛羊萬計——這些牛羊大概是薛仁貴要用來做軍糧的。最後薛仁貴順利攻到烏海城。
但是薛仁貴並沒有發現吐蕃的主力部隊。原來吐蕃早有計劃,避開唐朝精銳的前鋒部隊,而派主力去包抄唐軍的後續大軍。
郭待封並沒有聽從薛仁貴的指令,將輜重留在大非川,而是帶上所有輜重軍糧,一股腦兒全部跟著前鋒部隊出發了。因為道路險阻,又是高原地帶,輜重軍糧本來就笨重難行,這下就更加行動遲緩了。此舉犯了兵家大忌。
而這次薛仁貴他們遭遇了一個很可怕的對手——吐蕃的主將葛爾·欽陵,是祿東讚的兒子,號稱吐蕃歷史上第一名將,被吐蕃人視為戰神。這樣一員名將,自然不會放過這麼明顯的漏洞。
所以,還沒等唐朝的前鋒和中軍在烏海會合,二十萬吐蕃大軍突然出現在郭待封率領的唐軍面前。結果是完全可以預料的,就算唐軍再神勇,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原上,也創造不了奇蹟了。
當唐軍輜重軍糧全部損失的訊息被報告給薛仁貴後,他知道已經沒有希望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退軍,一直退回大非川。但這時候出現在唐軍面前的吐蕃大軍已經聚集到四十萬之眾,這幾乎是傾巢出動的兵力了——要是不把唐軍一口吞下,欽陵就枉稱名將了。史書上說“唐兵大敗,死傷略盡”,也就是說,十餘萬唐軍精銳,基本上全軍覆沒。
軍事失敗的同時,也帶來了政治失敗,隨後“吐谷渾遂沒”。
此戰失敗所帶來的深刻的政治影響,前面已經論及。此外,這次戰爭在軍事方面的影響也非常深遠。首先就是唐軍不敗的神話被打破了。雖然有過唐太宗親征高麗而不果,可畢竟沒有遭到戰役的重大失敗,只是平定高麗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而已。而且唐軍在前不久還剛剛征服了高麗,創造了又一個大唐軍隊神話,可轉眼之間,十多萬精銳喪命高原,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完全徹底的失敗。
其次,對唐軍本身計程車氣打擊非常嚴重。在過了多年之後,還有人痛心疾首地說,“薛仁貴、郭待封覆我師徒,軍人喪氣,至今不振”。這種對自信心的打擊,對士氣的打擊,是非常致命的。唐軍在此後的戰爭中,就再也沒有能恢復到之前那種所向無敵的氣概和信心。也許是巧合,就在咸亨元年這次大敗之前的一年,即總章二年(669),名將李剛剛去世。在此之前,唐軍擁有的名將統帥是李世民、李靖、李這樣的軍神,他們的戰無不勝是唐軍自信的來源。本來,薛仁貴正是延續這個名單的最佳人選,可是很遺憾,薛仁貴的運氣差了點。
其實,這次失敗,看似薛仁貴個人的失敗,但它所反映的問題是很深刻的。前面我們分析過,大非川之敗,關鍵的一點是沒有做到“令行禁止”,副手居然敢不聽主將的指揮!這樣的軍隊,絕對不可能是一支可以百戰百勝的軍隊。很明顯,這次戰敗說明,正是唐軍本身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更確切點說,是唐朝的高層政治有了嚴重的問題——武則天掌控了朝政,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內部鬥爭上,而比較忽視軍事。實際上,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在武則天掌控的時期內,唐朝沒有太多名將,即使偶爾出現的幾個,也都被武則天自己給滅了。一直到玄宗朝,方才逐漸湧現出一批新的名將來。這裡面的問題,著實很耐人尋味。
高宗比較念舊,也比較心軟,雖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可終究沒有殺薛仁貴,而是將其免官為平民。有人在評價此事時,認為高宗沒有對薛仁貴等用極刑是失策。因為這大大敗壞了軍規,敗軍之將可以不死,開了這頭,那就導致了以後唐軍都不願拼死,最終戰鬥力明顯下降。
其實唐軍軍力下降原因有很多,完全歸因於不殺薛仁貴,恐怕並不合理。但唐軍戰鬥力下降,這裡成為一個轉折點,應該是不錯的。從某個角度來說,薛仁貴成了大唐軍隊轉折點的推手和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