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擬古詩》(幽並重騎射)、王維的《夷門歌》(七雄雄雌猶未分)、《隴頭吟》(長安少年遊俠客)、崔顥的《古遊俠呈軍中諸將》(少年負膽氣)、元稹的《俠客行》(俠客不怕死)、陸游的《劍客行》(世無知劍人)等。這類作品把本來是令統治者十分頭痛的遊俠,變成了統治者能夠接受、甚至是十分歡迎的人物了。把反主流社會的社會現象納入了主流社會。隨著時代不同和當時社會狀況的差別,這類作品另有別的社會意義。
唐代時候的陳子昂、邊塞詩人、李白和許多盛唐詩人都是帶一些“俠氣”的。他們用詩人的眼光把這些武裝報國的遊俠理想化,並攝取他們奮鬥生活中的美好一面,滿懷著激情把它展示給讀者。如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四):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每憤胡人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髮未封侯。
把一個在家鄉殺人作案的少年描繪成憂國憂民的志士,彷彿有了“報國”就可以掩蓋一切了。
不論哪類遊俠詩,唐人寫到遊俠時都充滿了一股青春氣息,歷來人們認為只有少年才會選擇遊俠生活,唐代又是許多文人嚮往在戰爭中建立功業的時代。李白在《行行遊且獵篇》中歌謳道:“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知何益?”唐初郭震名作《寶劍篇》,寫到寶劍的去向“非直交接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連孟浩然這樣襟懷沖淡的隱逸詩人都寫下:“珠彈繁華子,金羈遊俠人。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青春、寶劍、酒、走馬、報仇、殺人是以遊俠為題材的唐詩中屢屢出現的意象。唐人寫遊俠生活或遊俠的生活態度,也往往用樂府舊題中的“結客少年場行”、“邯鄲少年行”、“少年行”等等。遊俠雖然說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選擇,但願意做出這種選擇的大多是青年人。因為只有青年才更少地泯滅人們本有的良知。
5�假遊俠——輕薄少年對遊俠的模仿
人們在困厄中所企望的遊俠,是司馬遷在《遊俠列傳》中所描寫的像郭解一樣的遊俠。太史公在《遊俠列傳?序》中所寫的遊俠的品格,也是人們所期望的,但這是一種非常成熟且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才能具備的思想品格。它不僅要依仗人性中所固有的善良本性,還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以及長期磨鍊和修養。基於年輕人的熱情或一時心血來潮的人,做不了俠;養尊處優沒有經歷過任何苦難磨鍊的人,也很難成為堅忍不拔的俠;沒有果毅堅韌的性格,沒有百折不回、堅持到底、永無悔恨的精神,也不能做俠;沒有謙退沖和的胸懷也難成為完美的俠。
上面說過,世間最想做俠的大約以年青人為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們最敏感、多同情心,嚮往不平凡、帶有浪漫色彩的生活;他們易於為社會不公而鳴不平,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熱血沸騰。因此想做遊俠、想充當社會良心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以年青人為最多。可是年青人很少有歷練,是最不成熟的一群。那種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俠風,決非一些輕薄少年所能望其項背和模仿一二的。歷代學遊俠的多是少年、青年,他們只能學到古代遊俠的皮毛,如服裝打扮、行為作派等等。鮑照的《代結客少年場行》:
txt小說上傳分享
自命為社會良心的遊俠�(7)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
另一首《擬古意》:
幽並重騎射,少年好馳逐。氈戴佩雙(革建),象弧鍤雕服。獸肥春草短,飛(革空)越平陸。
王僧孺的《古意》:
青絲控燕馬,紫艾飾吳刀。朝風吹錦帶,落日映珠袍。
這些以遊俠自居的富家子弟,無非是著裝華麗、威武以自炫,表示他們是不同於庸眾的一群。他們有的甚至用敢於血仇而表現自己的果敢,用勇於屠戮無辜而顯示自己的力量。其他如乘肥挾彈、呼鷹逐獵,也是這類“偽遊俠”的典型行為。這些人處處表現出與眾不同,彷彿是脫離了宗法秩序的一群,然而,他們與原本意義上的遊俠卻是大異其趣的。對於弱勢人們的“存亡死生”,他們不僅沒有這種能力,甚至根本也不會產生這種意識。他們的“遊俠”不過是走馬長林、逐兔豐草而已,有的甚至只是走狗鬥雞、樗蒲賭博罷了,總之不讀書,再追逐一種不同於室內娛樂的娛樂就有了三分俠氣(如同會飲酒、讀《離騷》就是名士一樣)。這些假遊俠們不僅沒有一點兒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