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代許之役,考叔登城被射而死,莊公知為公孫閼,何不治之?此又其奸邪之證也。嗟呼,以莊公之奸佞而有考叔之為臣,蓋亦偶然矣。若考叔者,可謂忠孝之人矣。餘不敢多言,恐莊公有靈恨吾也。”

陳寶琛不但教會了溥儀讀書識字,還循循善誘地把他一步一步引導到人君培訓的道路上來。每當學生有了點滴進步,他便會把雙眼眯成兩道細縫而讚歎曰:“有王雖小元子哉!”

由於陳寶琛的資望,更由於他在“授皇帝讀”這個崗位上盡職盡遜清皇室給陳寶琛的待遇也是相當優厚的,僅養廉銀一項,每月就有一千元,折銀七百二十兩。至於恩賞殊榮、交派重要差遣、賜予古董字畫及御筆匾聯等更是經常的事情。1912年9月22日,溥儀“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賞陳“在紫禁城內乘二人暖轎”;1912年11月15日,溥儀“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命陳寶琛參與宮內精簡機構、裁撤冗員、籌劃經費使用等項工作,此事由溥儀領銜,至1913年2月3日完成;1913年2月6日,溥儀“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給陳“賞戴花翎”。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溥儀:在帝制崩潰後一再消長(2)

1913年2月22日,隆裕去世。溥儀傳下哀旨,尊諡“孝定”,派陳寶琛參與治喪。陳寶琛感念宣統朝和隆裕的恩惠,聯想到皇帝退位未久,身居長春宮的隆裕又撒手人寰,扔下了正值沖齡的溥儀,前程慘然。想到這裡,他心中充滿了悽苦,乃吟成《大行隆裕皇太后哀辭》一律,其中有“長春寒月黯無輝,頓使衝皇痛靡依”之句。

隨著年齡的增長,溥儀“逐漸懂得了讀書和自己的關係”,對於將來如何當個“好皇帝”開始有了興趣。從這時起,陳寶琛也開始向他的學生灌輸政治內容,首先是大罵民國。他經常對溥儀議論說:“民國不過幾年,早已天怒人怨。國朝兩百多年深仁厚澤,人心思清,終必天與人歸。”他把辛亥以來的軍閥混戰,都歸咎於共和制度不好,常把遺老之間以謾罵中華民國為主題而酬酢唱和的詩詞、對聯,作為教育溥儀的材料,例如:“今日看天意,明朝觀地文。兵戈猶在眼,民意不忘君。”“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橫批:旁觀者清。”陳寶琛就這樣無孔不入地教育他的學生,讓溥儀牢牢記住:“民國總統不是東西”,唯有清朝皇帝聖明。

陳寶琛還把《聖諭廣訓》、《大清開國方略》、《聖武記》等盛讚清朝開國先君的著作列入十三經以外的輔助教材,並常常講到康熙帝的“勤政愛民”和乾隆帝的“豐功偉績”……有時還穿插講些個人在晚清的經歷。

被張勳捧上寶座

溥儀第二次登上“宣統皇帝”,與張勳有關。當時,溥儀年僅十二歲,是位翩翩少年。

1913年,張勳因“南京交涉案”,被袁世凱撤銷了江蘇都督,改任為長江巡閱使兼安徽都督,駐兵徐州。1914年1月移往徐州,徐州又成了策劃復辟的大本營。是年10月,張勳晉京“赴宮門請安”,第一次叩見溥儀。當年溥儀才九歲,不諳世事,接見陌生的重要人物之前,由陳寶琛師傅講講問話答話內容。溥儀回憶那次接見的情形說:“當張勳見我時,仍然是跪拜稱臣,我也就按照老師的‘傳授’,一五一十地向他說了幾句慰勞的寒暄語。果然張勳聽了很覺高興,並對於我的這種慰勞表示了感激之意。”

張勳對清王朝有感情,溥儀也對得起張勳,頭一次見面就下了一道諭旨:“張勳著加恩在紫禁城內騎馬。欽此。”這道諭旨經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景豐和紹英三人副署後於1914年10月5日正式公佈。

張勳領了“朝馬”之賞回到徐州,繼續窺伺時局,以求一逞。自1916年6月至1917年5月,連續召開四次徐州會議,有十三省區的代表與會,從而奠定了張勳的“盟主”地位,使他感到復辟時機漸趨成熟。這時,北京城裡的代理總統黎元洪與國務總理段祺瑞正在如火如荼地大鬧“府院之爭”,張勳便利用這個機會,以調停黎、段之間的糾紛為藉口,於1917年6月7日率四千名“辮子兵”北上,經天津於6月14日進入北京。第二天,張勳即以前兩江總督職銜入宮朝見溥儀。

本來張勳在徐州動身之前,曾派劉廷琛先期北上入宮,向陳寶琛密報張勳的宗旨和行為,按當時約言,張勳將直馳北京,立即宣佈復辟。陳寶琛知情後,當然會告訴溥儀應如何接待張勳的,所以溥儀事先有準備。然而,形勢複雜,張勳北上途中有變,在天津下車又流連幾日,雖復辟之初衷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