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睦涎罹尤揮惺奔淇醋盼頁苑梗�闋盼伊奶臁�

老楊是陝西人,也是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因海南建省、設立經濟特區而湧動起來的“闖海潮”裹挾而來的。他見證了近20年來海南經濟興衰、人潮漲落的全過程:“我是一路趕潮,1988年海南建省,我從陝西辭去工作來到海口,1992年洋浦簽約,我又從海口趕到洋浦。嗨,說句實話,小小的洋浦,就是整個海南的縮影。最初人們對洋浦經濟前景的期望值很高,淘金者從全國四面八方大批湧來,如今,這些人走得都差不多了。我也嘗試過很多東西,都失敗了,如今只能靠這個小飯館維持個基本生存。等客人少到都無法供得起我自己的伙食,我也該離開了,像海南的農民一樣,去廣東,為別人打工。”

“嗨,一個省光靠旅遊,是富不了的。旅遊是人旺財不旺。”在海南最南端的旅遊城市三亞,一位來自“大陸”的湖南“的哥”,一邊開著車,一邊對我闡述著他所理解的地域經濟學。在他頭頂上方,用毛澤東肖像做成的吉祥物隨著道路的顛簸不斷晃動著。

是的,旅遊業僅僅富了像三亞這樣的少數海濱度假勝地,海南腹地的城鎮和農村還是很窮的,甚至像海口、洋浦這樣的大陸“闖海者”爭相湧入的沿海城鎮,如今也呈現出某種衰敗、蕭條、冷落的跡象。如今的海南,除了三亞等少數旅遊城市尚有一些外省農民工,大部分地區與其說是移民輸入地,不如說是移民輸出地。

1988年,海南建省,併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當時,海南似乎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啟動十年,中國決策高層有意讓海南成為第二個臺灣島,所以給予海南極為特殊優惠的特區政策;地利:海南靠近港澳臺、東南亞和珠江三角洲,位於大中華經濟圈的中心位置,處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金三角”地區;人和:大批人才湧入海南淘金,有所謂“十萬人才下海南”之說。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海南未能搭上“金三角”經濟高速發展的順風車?

“海南衰落的原因很多,有領導不力的原因,也有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失誤的原因,”在北京西城區一棟老式樓房中,著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於軾先生對我說,“我去過海南多次,也與當地人談過這個問題。海南建省後,經受過多次打擊:汽車走私案被曝光,是一次打擊;後來房地產泡沫破裂,又是一次打擊。”

但在廣州中山大學周春山教授看來,海南衰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發展工業。

“俗話說,無工不富。海南觀光業名聲在外,但旅遊業是旺人不旺財,過分倚重旅遊業而忽視製造業,是不對的。”周教授說的“旺人不旺財”,與我在三亞遇到的那位湖南農民“的哥”說的“人旺財不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周春山在他的辦公室裡接受我的採訪時,拿廣東東莞與海南相比,試圖說明他的“無工不富”的理論:“在海南,無論是汽車走私,還是房地產熱潮,還是過分注重旅遊業,背後都是撈快錢、發易財的心理在作怪;東莞則不同,雖然沒有海南那麼大的宣傳聲勢和媒體關注度,但踏踏實實地吸引外資,從最初無人看好的三來一補加工業幹起,結果闖出一條致富新路。”

周教授還指出,海南對姓資姓社的問題、對洋浦開發是否賣國有過很大的爭論,影響了外資投資的決心,也使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後來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中國全方位開放,海南也就更沒有太大的優勢了。周春山回憶說,“洋浦開發之初,很多內地人才湧往洋浦,包括我的許多同學和熟人,我那時想去還去不了呢!但現在他們都跑回來了。”

第五章“特”不起來的特區(3)

《21世紀經濟報道》編委金城也有同感:“我有好幾個朋友,原來在海南,後來也跑到廣東來。”金城在廣州接受我的採訪時,如此分析海南的教訓:“海南的失誤主要是產業選擇的失誤,它與珠海面臨同樣的困境,它本身可能比較適合做旅遊,但做旅遊呢,對財政來說,收益有限,而沒有財力的話,就無法推動工業化的程序。海南這兩年有一些改善,例如有了石化方面的大型專案,對海南經濟有些帶動,但海南基礎太弱,原來就是一個未開發地區。”

確實,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九十年代中葉,中國的“傳媒寵兒”是海南,而非東莞;中國城市青年精英的夢想也是“闖海南”,而去東莞的都是來自農村的所謂“盲流”。但近20年下來,物換星移,東莞和海南換了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