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個人的襯托下,劉表的兒子劉琦黯淡無光,站在那裡有些礙眼,有些尷尬。雖然論長相,他也和諸葛亮不相上下,比龐統還略勝一籌。
人的名,樹的影,誰讓他不知好歹,和大名垂宇宙的臥龍鳳雛站在一起呢。
“令尊何在?”劉辯很快就收回了心思,不動聲色的說道。
劉琦躬身下拜:“家父正在襄陽為陛下準備行在,特命小子前來拜見陛下,為陛下先導。”
劉辯點了點頭,表示滿意。劉表雖然一直搖擺不定,但終究他還是沒有和朝廷對立,左擋袁術,右擋劉焉,工作完成得還算出色,沒有辜負當初對他的希望。既然如此,就不用再追究他那點小心思了。求全責備,向來是政治大忌。
劉辯誇了劉琦兩句,安撫了一下他的心情,這才對他身後的龐統、諸葛亮說道:“你們既然是劉使君挑選出來的年輕俊傑,不妨各展才華,讓朕感受一下荊襄的風土人情。誰先來?”
龐統當仁不讓,上前一步,挺起胸膛,大聲說道:“既然陛下要了解荊襄的風土人情,就由我這個荊襄後生來獻醜吧。”(未完待續)
第432章 鳳雛
劉表的態度讓劉辯很滿意,劉琦順利的成為劉辯身邊的郎官,手持大戟,扈從左右。他的武藝一般,做不了真正的扈從,不過是一個人質而已。如果運氣好,得到劉辯的賞識,他將來也許能夠順利出仕,做個地方官,甚至有可能繼承父親劉表的爵位——如果劉辯真的賞識他的話。
劉琦心滿意足,盡忠職守的做起了當值衛士。他帶來的兩個年輕侍從卻得到了更好的前景,諸葛亮成了陳留王劉協的伴讀,龐統最得意,成了天子劉辯的近侍郎官。
眾人散去,劉辯留下了龐統。
“士元,孔明說襄陽人傑地靈,宜於隱修,你對此有何看法?”
龐統還沒從興奮中平靜下來,一聽劉辯發問,立刻說道:“陛下,說襄陽人傑地靈,適合隱居,的確是一語中的。襄陽毗臨漢水,西行則可入山,東行則出原,南行可涉江,北行可入洛陽,四通八達,訊息靈通。且襄陽乃楚國舊地,多有神仙隱士,黃帝乘龍登天之處,便在荊山,傳國玉璽原本也是出自荊山……”
看著一興奮就侃侃而談的龐統,劉辯忍不住笑了起來。他將諸葛亮送給劉協做伴讀,一方面是因為劉協看中了諸葛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諸葛亮雖然很強,將來可能更強,但是對他來說沒什麼用處。諸葛亮擁有的《風后書》他也有,而且他的境界超過諸葛亮太多。對《風后書》的理解也不是諸葛亮能比的。況且諸葛亮穩重,有儒門之名,卻不是一個迂腐之人。讓他和劉協作伴,有利於糾正劉協對儒門的盲從。
龐統卻是他需要的人才。倒不是因為龐統的帝王術——那些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根基,只會變成小聰明,是他很排斥的學問——而是因為龐統是荊襄人,對荊襄的風土人情,故老傳說很熟悉。在這個書籍流行還靠手抄的時代,這樣的資訊只有本地人最清楚。
正如龐統所說。荊山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眼,卻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黃帝鑄鼎是在荊山。乘龍登天也在荊山,而鳳門聖物和氏璧同樣出自荊山。他一直懷疑儒門崇火尚鳳和西夷有關,而鳳凰的傳說也與楚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荊山則正好在楚國境內,據荀彧說。西周初年,楚國的腹地就在荊山西側不遠的丹水、淅水的交匯處。
可以說,荊山也是儒門的聖山,雖然名聲不如泰山大,重要性卻不亞於泰山。諸葛亮選擇這裡隱居修行,也許就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只是他自己未必清楚罷了。
對劉辯這個後世人來說,荊山的神秘之處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線索:荊山向西,就是神農架。在模糊不清的上古史中。神農有時候和炎帝混為一談,而炎帝正是鳳系文明的祖先,龍鳳血脈的祖先都與荊山有扯不清的聯絡。劉辯要想搞清楚龍鳳血脈,當然不能放過這個線索。
將龐統留在身邊,正是為了瞭解這裡的傳說,特別是那些口耳相傳,沒有形成文字的傳說。很多傳說的背後,都可能有著一個讓人不敢相信的真相。
“士元。你學帝王術,可能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龐統一愣。連忙問道:“陛下為何如此說?”
“帝王術是陰謀詭計,有傷陰鷙。法家原本是道門的一個分支,而且流於下成,到了荀卿時,雖然注以儒門的禮法糾正,但是依然偏於陰毒。你想想看,法家的諸位先賢有幾個是善終的?帝王術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