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塞都尉謝廣隆有功。”董卓讚不絕口,一提起謝廣隆就連挑大拇指。“邊疆多健兒,連一個小小的都尉都有這樣的本事,讓和連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他不是出身太差,臣估摸著,他早就應該升職了。”
劉辯笑笑:“能得到太尉如此誇獎,想來真是一個人才。既然如此,那就撥到太尉麾下吧。”
董卓遲疑了片刻:“陛下要讓臣移鎮朔方?”
劉辯點點頭:“是,太尉可有異議?”
董卓吃了一驚,連忙說道:“臣求之不得,焉敢有什麼異議。陛下,與入朝為官相比,臣其實更願意鎮守邊疆。”
劉辯微微一笑。他知道董卓說的半真半假。董卓一把年紀,要說他不想回老家安享富貴,那肯定不是真相。可是他不願意回洛陽為官,也不全是假話。對他們這些廝殺了一生的武人來說,朝廷上的那些禮儀實在太繁瑣了。別說董卓,就連他這個皇帝一想到回洛陽都有些犯憷。
邊將希望入朝為官,一方面是希望功成名就,錦衣還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邊將遠離權力中心,地位太低。除了那些想割據一方做土皇帝的人,沒幾個願意呆在邊疆苦熬卻得不到別人的尊貴,出生入死,還不如權貴之家的一個小兒活得滋潤。
在帝國的權力體制中,很多時候並不是付出越大得到的越多,而是看你離權力中心的距離。邊將付出最多,但是離權力中心太遠,心理難免失衡,所以很多名將最後都希望回到朝廷任職。但是他們習慣了軍營的生活,未必能適應朝廷的勾心鬥角,往往晚景淒涼,甚至晚節不保,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一敗塗地,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太尉放心,你不會孤獨的,朕很快就會回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朕希望有一天,寒苦的邊疆會成為年青人成就夢想的出發之地,英雄傳奇的誕生之地,大漢脊樑的鍛造之地。”
劉辯抬起頭,看向遠方:“這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完待續)
第252章 秦直道的遐思
蹄聲特特,車聲轔轔。
劉辯坐在大車之中,靠在車窗邊,目光透過車帷,打量著直道兩側的高山深谷,感慨萬千。
南起關中,北至陰山,穿山越谷,長達一千八百里的巨大工程,即使是後世有現代工程機械的施工隊伍來修建也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真不知道四百年前的蒙恬是怎麼修成的。
說起來,蒙恬就像是秦始皇的影子。秦始皇的兩大工程——長城與直道都與蒙恬有關,而秦皇的兩大功績中的驅逐匈奴更與蒙恬密不可分。可惜,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名將卻死得很窩囊,胡亥、趙高只用一封詔書就將他冤殺在獄中。
搶在他前面死的,還有公子扶蘇。
如果扶蘇不死,蒙恬不死,大秦帝國會不會亡?這個問題恐怕誰也說不準。
不過,劉辯此刻身在直道之上,沒有猜想大秦帝國的命運,也沒有想什麼歷史走向。他只是想,蒙恬主持了長城和直道兩大工程的修建,他如果像後世的官員那樣貪汙,能貪汙多少錢?
歷史上,即使是要致他於死地的胡亥、趙高也沒有說他有貪汙的劣跡,可見蒙恬的手是乾淨的。
劉辯突然問道:“蒙恬能不能算聖人?”
正在翻閱書籍的蔡琰一愣,仰起頭,不解的看著劉辯。
“蒙恬手握雄兵三十萬,沒有造反,沒有剋扣軍餉。主持長城、直道兩大工程。沒有貪汙的劣跡,這樣的人能不能算聖人?”
“不算。”蔡琰搖搖頭:“聖人天生聰明,蒙恬不識大勢。最多隻能算賢人,算不上聖人。”
“蒙恬還不識大勢?”劉辯不以為然:“阿琰,你這個標準太高了。”
“怎麼能說標準太高呢。”蔡琰來了精神,放下書卷,挺起了身體:“聖賢本非常人可及,以子產之能,夫子也只稱為他賢人。區區蒙恬又怎麼能稱為聖人。且秦並天下,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而不是窮兵黷武,南征北戰。長城、直道兩項工程,更是耗盡了民力。秦二世而亡,與這兩項工程有莫大的關係。蒙恬不能辭其咎。”
“沒有長城,沒有直道,不驅逐匈奴,天下不安。”劉辯不緊不慢的反駁道:“是時匈奴人侵佔河南地,馬蹄旦夕入咸陽,不征伐,豈能與民休息?長城、直道工程浩大,的確耗費了民力,可是如果沒有長城。沒有直道,後來武帝討伐匈奴能那麼順利嗎?今天朕回長安能這麼便捷嗎?依朕看來,長城、直道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值得修。”
蔡琰語塞,眨巴著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