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不過祁連,而國內則是諸侯林立,各行其法,天子以函谷為鑰,潼關為門。夙夜以興?”
劉辯想了想,彷彿醍醐灌頂,眼前豁然開朗。是啊,所謂的文景之治怎麼可能是太平盛世呢,當時朝廷能真正控制的地方不過是函谷關以西,景帝時還有七國之亂。而讓人最難以忍受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年年入侵,將漢人當作兩腳羊,任意勒索敲詐,予取予求。
“黃老之道……不能完成統一之舉。必須尊儒才行?”
“陛下,黃老之道尚清靜無為,又豈能贊成朝廷大舉征伐?武帝徵南越趙佗,淮南王劉向就上書反對。即使後來取勝。天子亦不得不親自作書向劉向解釋,以示安撫。”荀攸笑了笑,“其實。當初用黃老之道治國就是不得已的選擇。文帝之時有賈誼,景帝之時有晁錯。他們都希望朝廷削藩改制,採用儒道來治國。可是。賈誼廢,晁錯死,為何?功臣舊戚在,不欲天子權重也。”
“孔子云: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荀攸看著劉辯,一字一句的說道:“只有儒門才能尊王,才能致天下太平。也只有儒門才能助武帝內削諸侯,外逐匈奴,建立赫赫功業。可是,武帝利用儒門成就了功業,卻拋棄了儒門致太平的理念,外示儒術,內用黃老,霸王道雜用之。”
“儒門不肯罷休,抗爭百餘年,先有鹽鐵會議,石渠論經,後有元帝改制,太平更化,都被宦官和外戚所沮。百年努力,諸賢前仆後繼,而太平不可得,致有王莽之變。”
荀攸長長的吁了一口氣,神情激奮:“奈何王莽泥古不化,急於求成,不僅未能致太平,反而激起了民變,功歸一簣。劉氏宗室乘勢而起,興復漢室。”
“光武皇帝以河北為基,逐鹿中原,而有天下。一旦成功,便轉而壓制山東。為此甚至不惜取消都試舊制,只為壓制山東儒門,不讓他們有掌兵的機會。其後諸帝為確保皇室安全,重用外戚、宦官,又走上了前漢的舊路。”
“王莽敗,儒門臥薪嚐膽百餘年,而今有袁氏。袁氏之起,源於孝明帝時楚王英之亂。”
“致天下太平,是儒門奮鬥千年的目標。”
“袁氏反漢,代表的不僅僅是山東,而是儒門。”
“袁氏為什麼能成為儒門的領袖?因為袁氏得到了一顆鳳卵。如今,袁紹即將孵化這顆鳳卵,鳳鳥即將臨世,聖人即將再現。陛下,你怎麼可能取勝?”
劉辯聽得冷汗涔涔。
荀攸的話給他開啟了一扇門,將他的思路從簡單的山東、山西對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一直推到從春秋戰國就開始的儒法之爭。聽了荀攸的故事,他才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改朝換代的陰謀,儒門為此已經處心積慮的謀劃了幾百年。
如果袁紹代表的是山東,他還可以憑藉山西人與之對抗。如果袁紹代表的是儒門,是天下讀書人,那他還拿什麼和袁紹對抗?打敗了袁紹就行?錯!打敗了袁紹,還有其他人。正如王莽敗了之後,儒門並沒有放棄反抗一樣,袁紹敗了,同樣有人會接過儒門的大旗繼續戰鬥。
因為這幾百年來,儒門雖然沒有還沒有取得最終的目標,卻已經掌握了話語權,壟斷了主流文化,在知識傳承和積累上,有著毫無爭議的主導權,有著無比雄厚的資源和堅實的後備力量。
歷史上,袁紹敗於官渡,以法家面目出現的曹操取得了勝利。可是儒門並沒有放棄,曹魏立國之後就被迫取用了九品中正制,權力又轉移到儒門手中,四十年後,世家代表司馬懿建立晉朝。
儒門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至於唐宋以後,科舉盛行,那就更不用說了。
更何況袁紹手中還一顆鳳卵,即將孵化出傳說中的神鳥鳳凰。
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
大漢氣數已盡,必亡不可?(未完待續。。)
ps:第一更,求訂!
第121章 龍系血脈
荀攸目光灼灼的盯著劉辯,劉辯渾然不覺,眯起了眼睛,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中。他有些恐懼,面對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沒有人會不恐懼。
荀攸一聲不吭,靜靜的看著劉辯。看一個人是不是真有城府,就要看他在危險面前能不能保持冷靜。他知道劉辯不是一個博學的人,就算這些天刻苦學習,也未必有人會給他講這些。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死讀書的人能夠明白的事,要想明白這一點,不僅需要博學,熟悉史事,還需要有見識。
正如被浪花迷了眼的人看不出水下的暗流,死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