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為主,大力發展甜杏、李子、花椒、柿子等雜果的同時,積極搞好養殖業和勞務輸出。如今,沙石峪已經建起300多畝的葡萄溝、葡萄山,栽種600多畝果樹,實現人均百棵樹。村裡還先後建起食品廠、採礦廠、碳酸鈣廣、氧化鋅廠。往常惹人討厭的石頭,如今也變成了假山石、建材石,遠銷京津等地。
經過張貴順、閻福忠、閻寶庭等為代表的幾代“愚公”的艱苦努力,如今的沙石峪早已舊貌換新顏,並在1996年取得了小康村的榮譽稱號。進得村來,新房隨處可見,液化氣、洗衣機、電飯鍋成了農民家庭必備之物,家家都吃上了免費的自來水,全村已有57戶買了汽車。。 最好的txt下載網
青石板上創高產當代愚公續新篇(2)
人物檔案
張貴順1999年農曆正月十七逝世,享年87歲。
他是聞名全國的農業勞動模範,創造了“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的人間奇蹟,追隨周恩來總理兩次親蒞視察的步履,三次重新安排九嶺山水,“當代愚公”成為飄揚華夏的一面旗幟。
他歷任沙石峪村黨支部書記、東舊寨人民公社主任、遵化縣委副書記,還當過一屆河北省人大常委,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感嘆半個世紀的變遷——一個沙石峪人的生活年曆
60歲的李鳳中是土生土長的沙石峪人。1956年,因為一次交通事故,李鳳中的腳落下了殘疾。村裡讓他放個牛,看個車,照樣掙工分,算是對他的照顧。
“那個時候生活苦啊!”李鳳中告訴記者,1962年,他去接走親戚的母親回家,表嫂特地給他做了飯吃。所謂的飯,其實連個米粒也沒有,就是拌菠菜。他接了母親往回走,走到半道又餓了,找了個親戚家吃飯,做的還是拌菠菜。
直到1974年,28歲的李鳳中才定了親。提起那個時候的生活,李鳳中滿懷辛酸:“我媳婦生孩子,家裡連熬粥的米都沒有,還是跟別人借的。”
1983年,沙石峪要實行大包乾,李鳳中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三天三夜睡不著覺,把媳婦叫過來說:“咱村要大包乾了,咱倆離婚吧。往後我要能過得下去,你還回來;要是過不下去,你也別跟著我受罪,咱倆的情分就算到頭了。”李鳳中腿腳不好,又剛剛蓋了房子,落下了700塊錢饑荒。他認為,不實行大包乾,4年能還上債;實行了大包乾,還不清債就得當房子賣地,過苦日子。
看到這種情況,老書記張貴順給李鳳中出了個主意,他幫李鳳中貸了20塊錢,買來樹籽和塑膠薄膜。1984年春天育種,1985年春天,李鳳中的樹苗一下子賣了800塊錢。加上種葡萄的收入,李鳳中不僅還清了外債,還花120塊錢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
2004年年底,李鳳中的兒子結婚,他擺了14桌酒席,李鳳中說:“不是我鋪張浪費,確實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他告訴記者,兒子在採礦點上班,女兒在唐山的飯店打工,自己種果樹、養豬,一年也能收入萬把塊錢。
“看那時候的光景,誰能想到我也能過上這麼幸福的生活!”李鳳中指著他家的###接收器給記者看,“一家安兩個‘電視大鍋’,在沙石峪我是頭一份!”
編輯點評
建設新農村艱苦奮鬥精神不能丟
時下;隨著新農村建設緊鑼密鼓地開展,城市加大了支援農村的力度,工業進入了全面反哺農業的時候,部分農村幹部產生了“等、靠、要”思想,這是很不正常的。無論何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決不能丟,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寶貴財富。如今,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決定了在這一偉大實踐中,必須發揚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克服“等、靠、要”思想。否則,建設新農村就成了一句空話,新農村的美好藍圖也只能成為牆上畫餅。建設新農村不能指望財政補貼“補”出來,也不能靠富裕地區幫助“幫”出來,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幹出來。
採訪札記
沙石峪明天如何發展?
老典型一定要有新發展,這是沙石峪村黨支部書記周國軍上任後思考得最多的問題。來沙石峪前,記者在網上搜尋了一下相關資料。絕大部分是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石峪人民的愚公精神,最新的一條報道是:2005年年底,沙石峪透過國家級專家組的驗收,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開發旅遊,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