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共同對遼寧部分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問卷調查。
經過對資料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525人中,有313人的父母的雙方都在外打工。有65�33%的留守兒童的父母是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將近七成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能回到自己的身邊,和自己在一起;有64�57%的留守兒童明確表示由於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的學習受到了影響;留守兒童中有50�28%要在休息日或者是假期裡承擔起幫助家裡做家務活和農活的責任;將近七成的留守兒童不認為自己有“很多”的朋友;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最想感謝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天天照顧著自己的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採訪札記(1)
(一)讓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在瀋陽,經常可以看見一起來打工的夫妻。他們每天辛勤勞作,付出了太多,然而,在他們的背後,還有那些付出成長代價的孩子們。
這次關於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讓我瞭解很多不知道的事實,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那些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一方面學會了獨立,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更有45�33%的孩子經常幫助家人做家務;但另一方面,這些孩子也經受著與他們年齡不符的艱辛。
家長不在孩子身邊,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不方便,還有思想上的影響和變化。由於孩子與父母見面交流的機會較少,許多孩子性格內向,甚至有了自閉的傾向。雖然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仍然傾向於向父母傾訴,遇到困難時首先給父母打電話。但是大多數孩子認為父母出去打工對自己是不利的。
農民工越來越多,是城市化程序加快的必然結果。無論是為了基本的生計,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進城打工都是不少農民的選擇。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在筆者看來,主要就是以下幾個方面:從政府角度看,應該從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動員社會力量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應該多和孩子們溝通,對孩子多一些關懷,這關懷應該不只是物質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樣重要;孩子自己,也應該多與父母溝通,傾訴自己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二)我是留守兒童
“我愛我的家、弟弟爸爸媽媽,愛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這首歌不知在小明###中反覆唱了幾百遍,幾千遍。一聲輕輕的呼喚——爸爸媽媽,一個小小的心願——我想和你們在一起。讓你不得不抬起頭,去關注山那邊的一個小村莊裡的無數雙眼睛,他們將愛凝結成了對父母深深的思念,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小芳芳擁有著一個漂亮的小紙盒,那是她用一個藥盒糊成的,在我們眼裡它可能很簡陋,可它卻是小芳芳最寶貝的東西,因為那上面貼有她和已經一年多沒見面的爸爸媽媽的照片,盒子裡裝的也是媽媽給小芳芳的信和小芳芳畫的爸爸媽媽。左邊是媽媽,右邊是爸爸,扎著小辮子的芳芳和爸爸媽媽牽著手,開心地笑著。這樣簡單的畫面,在小芳芳心裡卻是一個夢,一個憧憬。“爸爸、媽媽,請你們回來看看芳芳吧,芳芳很想你們,芳芳很聽話。”夕陽下,一個8歲的小女孩不知站在門口哽咽著說過多少遍。
今天,小萍萍很高興,因為外出打工的媽媽來學校接她了。僅僅是那麼一瞬間的擁抱,卻飽含著母女間無限的相思。
善待你們身邊的農民工吧,多給他們些幫助,讓遠方的孩子對父母少些牽掛,多些燦爛的笑容;關愛那些孩子們吧,多給他們些關愛,讓遠方的父母少些眼淚,多些舒心的微笑。
(三)留守子女也擔心著他們的父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已成為必然趨勢,與此同時,留守兒童問題也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農民的外出打工對留守子女的影響是深刻的。外出打工改變了“父母教育為僅次於學校教育的第二教育”的傳統方式,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父母與子女關係的疏遠”“子女覺得缺少愛”“他人照顧或自己生活帶來的教育缺陷”等等。這些問題,專家學者都曾作過深入的研究,筆者想說的,是一個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留守子女對父母的擔心。
“打工的地方沒有自己的房子,環境又不熟悉,也不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要是有個事,連個能幫忙的親戚都沒有。”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