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說些自相矛盾的話,但又在始終如一地做事。
在中國地產界這個熱熱鬧鬧的江湖,有了孫宏斌,的確多了一份精彩。無論結局如何,這是個值得脫帽致敬的人。
秦松齡:混合體馮侖(1)
(2006…03…24 17:53:08)
//blog。sina。/s/blog_475e0137010002th。html
說起話來,這是一個專攻下三路的人。但你不得不佩服,他把什麼事都能說到那兒去,而且比喻還無比之準,聽過後的人,往往想不出還有什麼別的比喻能比這下三路更貼切。
當然,除此之外,接近他的人還說,他有男人的直率,大哥的包容,知識分子的斯文,企業家的執著。每一部分都是頂尖的,但卻不可思議地混合在一起。
十五春秋似彈指,戲笑雨霜風。
2006年元月9日,長安街旁君悅酒店,在馮侖的召集下,萬通六兄弟(編者注:指馮侖、王功權、劉軍、易小迪、潘石屹和王啟富)“裂變”十年之後再聚首。而2006年,也正好是萬通創立15週年。
“馮侖又回到了原來的領袖地位,關照著每一個人。”潘石屹在他痴迷的部落格中這樣寫道。
落草為民
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成長於這個國家建立新政權後最動盪不安的歲月。馮侖正出生於那個年代的古都西安,他的出生地是一個文化氣息濃重,又不乏民間生動語言的地方,古樸的歷史和民間的詼諧在這裡完美地融合。或許正是因為出生在這裡,才造就了馮侖今天專攻下三路的準確和生動。20歲的時候,馮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後又成為第二屆正式大學生,1982年從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
馮侖30歲前的人生經歷可能是同齡人中最成功的。1984年,他成為*中央黨校最小的學員,從中央黨校畢業後,留校任講師,繼而到體改委、*工作,30歲的馮侖已經官至正處級。
在“十萬青年下海南”的1988年,馮侖被派往海南省籌建體改所,並擔任常務副所長。然而,草創之初,既無撥款,又無經費,馮侖只拿到了一批彩電的批文。後來同在海南創業的潘石屹將批文賣了20多萬,算是有了第一筆錢。
然而,造化弄人。馮侖很快就在體改所待不下去了,並再也無法回到體制之內。這個原本在體制內前途無量的年輕人,不得不從此淪落飄蕩的江湖。
“改革開放後,第一撥做生意的人是個體戶和特權階層,作為社會邊緣人的個體戶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特權階層則做‘倒爺’。”馮侖說,“不過,第二撥人的起點已經高了許多,大多是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當時叫‘下海’。”
“下海”並不是“下海南”的縮略,但馮侖一些人也確實從海南賺到了第一桶金。
“下海”之後的一年多,是馮侖最為艱難困苦的時刻。他先是回到北京,找到當時的中國社會調查所臨時幹了3個月,一共拿到72塊錢。後來又經人介紹給牟其中做南德集團的總辦主任。“也曾潦倒過,最慘的時候幾個月工資都沒拿到。”馮侖並不迴避。
水滸大哥
1991年9月13日,中秋節。海口市中心道路的草叢中,萬通的創業者們——馮侖、王功權、劉軍、易小迪、潘石屹和王啟富,圍坐在一起展望未來。屁股下壓著剛剛領到的營業執照,兜裡卻只剩下了幾百塊錢。
與幾乎所有那個年代初揭竿而起、權力結構缺乏資本力量支援的民營企業一樣,初生的萬通承襲了中國傳統的組織模式。6個人當中,馮侖年紀最大,“下海”前又坐到了海南省體改所常務副所長的位置,而且當過那時還是傳奇的牟其中的副手,自然成了頭兒。“我們複製了《水滸》的組織結構模式,從1991年到1995年,我們談論得最多的就是《水滸》。”
秦松齡:混合體馮侖(2)
在海南,“萬通”的全稱叫“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做的是“農業開發”的買賣。其實,1991年時的海南,所謂“農業開發”不過是地產開發的代名詞。
萬通運營初期所有的資金都是借款。與大多數民營企業早期歷史一樣,萬通不是先有資本後有利潤,而是先用貸款生出利潤,然後才有資本。幸運的是,他們在半年內透過炒房掘到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3年,馮侖他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海南當時有萬家房地產公司,而在海南省600萬人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