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誰的失敗,誰的成功?(孫路弘/文)

2009年,我在三次企業培訓中進行過粗略的統計。

這個統計包括三個問題,分別如下:

你聽說過這句話嗎?這句話是:“失敗乃成功之母!”

聽說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成功的老師等類似的話都算聽說過)

完全沒有聽說過

如果聽說過,你認為應如何解釋?如果沒有聽說過,你將認同哪個解釋?

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成功

就是鼓勵人們失敗後還要繼續努力

就是告訴人們在取得成功之前,會遇到失敗的打擊

就是告訴人們失敗之後才會成功

你還有其他的理解嗎?寫在這裡:

你認為這句話的出處是哪個?

出自老百姓中流傳的諺語

出自某個歷史人物

源於鯀禹治水的神話

源於劉備三進茅廬請出諸葛亮的典故

2009年,共三次培訓進行了以上問題的問卷,涉及到的人數有189人,平均年齡為歲。男性佔71%。本科學位有173人,碩士學位有12人,博士學位4人。

調研結果顯示:

第一題:a 選項為 177人,b選項為12人

第二題:a:73人 b:98人 c:7人 d:11人 e:沒有

第三題:a:105人 b:38人 c:27人 d:19人

從以上的問卷統計結果可以得到如下三個重要的結論:

這句話在回答問卷的人群中絕大多數是知道的。

在這些知道的人中已經形成了主流的解釋。

而真正瞭解這句話正確出處的人所佔比例並不大。

根據我對其中若干人的交談,漸漸發現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多數人認為取得成功的人本身肯定是要親自體會失敗的。這就等於假設了取得成功的人自己必須要體驗過失敗。也就是說,大家認為原文“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其實是忽略了主語的,因為,前後的主語都是同一個人。

難道這個世界上就真的沒有不用自己品嚐失敗的滋味,就直接可以獲得成功的嗎?如果真的沒有這樣的人,那麼,一切前人的失敗教訓就都不用吸取了。甚至其他省市,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失敗教訓也就不用學習了。

所以,本文的標題才是誰的失敗以及誰的成功。我的觀點是,不用體驗將米飯做得太爛,或者太硬,一次就可以做好米飯。也不用非要養死過豬馬牛才知道正確的畜養家畜的方法。顯然,也不用非要自己體會做企業的慘敗教訓,才找到正確的經營企業的道路。

你不需要親自體會新產品研發到上市過程中出現過的所有失敗的方法,就可以直接一步到位取得新產品投放市場的成功!

你也不需要親自體會大筆廣告費用支出而沒有市場銷量增長的痛苦經歷,照樣可以直接一炮打響!

你並不需要親自體會企業之間兼併,重組,收購過程中常見的三大敗筆,完全可以一筆畫出最美的企業藍圖!

這些都是別人已經遭遇過了的失敗,都是有人已經在走過的路上摔過的跟頭,吃過的苦頭。完全不需要我們自己勇敢地再去摔一次,再去吃一次。

將別人的失敗當作我們自己的成功之母。讓別人繼續失敗下去吧,讓我們汲取他們的教訓從而避開失敗直接取得成功!

縱觀中國企業家,總是用自己的勤勞,用自己的鮮血,用自己的體力,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財產來體驗別人體驗過的,而且都已經明明白白寫出來的坎坷,教訓。似乎只有自己體驗的教訓才叫教訓,自己體驗過的失敗才是失敗。

多少人因為失敗耗盡了再次努力所需要的資本、體力、時機,從此一蹶不振,銷聲匿跡。中國企業家們前赴後繼,絡繹不絕地用自己的一切去嘗試著肯定會發生的失敗。壯觀、偉大……還有什麼呢?

這也是中國研究企業失敗的嚴肅作品較少的後果。就算是有諸如《大敗局》這樣的作品,也純粹是藝術化的渲染高於理性的求證,龐大蓬勃的文風掩蓋了理性,系統化的嚴重匱乏。對讀者,對企業家造成的信心的爆棚程度,可以讓他們繼續在自己失敗的體驗上走得更加勇敢和頑強,以及奮不顧身。

而西方的企業研究中的失敗教訓類的作者秉承嚴謹的治學精神,從來龍去脈到必經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