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9部分

謝客。

胡昭、張昭雖有心勸阻,但心中帝國中大臣武將中,能勸動劉協的也只有陳群、荀彧、賈詡、郭嘉四人,賈詡和郭嘉雖是幕僚參事,但向來都是中庸之輩,素來遠離這種強諫死諫之事,如今陳群、荀彧也閉門不見,兩人知道其它人便是說破喉嚨也肯定無濟於事,索性以督政之名,一同離開天京城,結伴前往興州視察。

到了三月,眾人見諫也用,收到棺材的幾位大士,有的懸樑自盡,有的偷偷離開天京城,再也不見蹤跡。

劉協也不去尋他們,對自盡者追封虛侯,厚葬安置,對其子女各自安頓周到,正式下詔五月初七正式採用新曆,由於帝國立華夏年後十八年內,舊曆與新曆之間存在一日偏差,故定五月七日為五月八日,從五月六日到五月八日之間省去五月九日。

在國農雙歷推出前,治略府也提前完成帝國新度量衡的統一,對南驪、鮮卑、興州、遼州、西域、泰州、安州、蜀州都進行了統一,內陸各州也執行新的度量衡,新度量衡地設立是以數學發展為基礎的,期間也經歷了幾次討論,但引發的風波並不大,正式廢除了十六進位制。全國統一採用十進位制,由於考慮民間測量的方便,仍然保持了步和裡的測算,改動最大的就是斤改為十兩一斤。原斤的重量不變,兩級單位重量上提。

全國統一畝制,以漢畝(約合現在0。3畝)為帝國正式田的統計單位。廢除大畝制,同時確定農民每戶農用的面積不得小於三十漢畝,平均不得小於三十六漢畝,做為各地主要縣令主要考核指標。

隨著帝國統計工作日益成熟,中央治略府也建立了自己的治略統計司,全年財政和行業統計速度比往年加快,在三月底,治略府就向中央皇庭提交了華夏十七年的全年總賦稅和治略呈報。

經過多年的北方治理開發和泰、安、興、遼四地的開發,全國可耕地面積擴大到了二十八億三千八百萬漢畝,根據這個數字。大漢帝國經過三十年地治理,全國農用的面積已經達到了八億五千一百萬畝左右,這個面積和實際大漢可耕地面結還有很大差距。劉協覺得自己沒有記錯的話,清朝鼎盛時期的農耕用地約為十一億畝,但考慮清朝並沒有安、泰兩州,大漢按理還應該有六億畝以上的耕的可以開發,畢竟一個泰州的實際耕地面積就相當於荊揚兩州之和還多啊。

大漢目前擁有農戶兩千九百萬。從軍者兩百四十萬,其中駐兵務農者一百餘萬,商軍另有四十萬餘,禁軍、漢軍約合百萬人,從畜牧者兩百一十餘萬人。餘者三百四十餘萬,多從商、學、政、技、醫、律,或為國子、預備。

帝國平均每農擁有農耕地過二十八畝,達到了九十三漢畝,這個數字是很高的,恐怕中國歷史上歷代都很難達到這個數字,造成這個局面主要是大漢帝國大量農場的存在,各地農場主大量採用馬耕和奴工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帝國內凡是較為富裕的農戶家中多有一兩名青壯奴工協助生產,此外商社一百八十萬僱工中,也大多在農忙時節抽調進入參與農耕。國內很多耕地面積達到千漢畝的農場,經常只有一戶大農戶,有耕馬十餘匹,奴工過十。

南方水田畝產較高,荊、揚、蜀三地一漢畝糧產都可以達到十分之五石(明清一半的水準,部分讀者不要激動),較好的地方已經突破十分之六石,北方多為四漢畝一石(同樣是選擇明清平均北方畝產的一半標準,可以說是今天地六分之一吧。),全國糧產第一次超過十億石,而且是從十六年的九點八億石猛然突破到十一兩千萬石,增幅達到百分之十四。

糧價啊,劉協心頭一道永恆的黑斑!

劉協看著中央治略府的報表,心中矛盾萬分,究竟該說是治略府的成績卓效呢,還說他不好呢,蔣琬掌政之後,由於安、泰、瀛三州的糧產穩步上升,興州的開發也進入高崢狀態,尤其今年,泰州去年猛然增加一百六十萬人口,大量水田開墾出現,導致今年的糧產是實現一個跳躍發展。

劉協很清楚,這個跳躍發展只是一個開始,此後還會連續提升,因為泰州不過剛開發了三成左右。

這樣一來,大漢帝國好不容易維持下來的糧價恐怕又要進入一個跌勢。

劉協找來蔣琬,問道:“公琰,糧價的問題,你打算做何處理啊?”

蔣琬對此事也是思索良久,當即答道:“單純地採用治略府收購已經不足以調動糧價,與其單純穩定糧價,不如選擇各業降價!”

劉協微微“哦”了一聲,頗感新奇,問道:“其他各業如何降法?”

蔣琬答道:“南方廣種絲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