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蔡氏所謂多截管以求黃鐘者,亦究未之能得。建常所論,亦泥古而不知變通者矣。末有王宏撰《後序》,歷稱黃宗羲、梅文鼎、毛奇齡諸家,以為與建常此書皆不合,其惑滋甚。安得聚諸人於一堂,窮其本而究其變。則亦深有微詞矣。
△《鍾律陳數》·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顧陳垿撰。陳垿字玉亭,太倉人。康熙己酉舉人,官行人司行人。
自孟康、韋昭皆有黃鐘管徑三分圍九分之說,算家以其周徑相求之率於術最疏,久廢不用。陳垿仍本舊說,以徑三分為生律之數。又云:“即九為寸,律之九,度之十也,取徑之三十,因九歸得三分又三分分之一,為律生之度。黃鐘管徑三分又三分分之一,以九還原,即三週十分又三百三十九分分之一十六。以九還原,為九分又一百一十三分之四十八。”則是徑九分者乃虛立之率,而非實數。其說與蔡氏約十為九之論合。然圍九之率終為疏舛,即陳垿究不能強解也。《隋書·律志》載祖沖之密率徑一百一十三週三百五十五。陳垿用此率以算周徑,較徑三圍九之法為密。如以新率四率比例推之,徑一為一率,週三一四一五九二六五為二率,徑一百一十三為三率,推得四率之周為三五五九九九九六九四五,比祖氏三五五密率尾數尚多八位,又陳垿所未知矣。
△《樂經內編》·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宣猷撰。雜採諸經書言樂之文,排纂成書,無所考正。《自序》又稱採諸史者謂之《外編》。今《外編》未見,非完書也。
△《律呂新書注》·三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周模撰。模,儀封人。是書成於雍正甲辰。所注皆依文訓義,惟於魯齋彭氏所算黃鐘圍徑字畫訛舛者,能訂正其失耳。《自序》雲:“不得黃鐘則十一律無由而正。”然不究黃鐘之真度,而徒以在聲為中聲,在氣為中氣,在人為喜怒哀樂未發與發而中節等理語解之。此所謂言之可聽,而用之無當者也。
△《賡和錄》·二卷(廣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何夢瑤撰。夢瑤字報之,南海人。雍正庚戌進士。是書恭錄聖祖仁皇帝《律呂正義》為《述要》上、下二卷。又以所纂蔡氏《律呂新書訓釋》、曹庭棟《琴學纂要》附入下卷。謹案《正義》所論琴律,據《管子》、《白虎通》諸書以大弦為倍徵、三絃為宮,與諸家雲一弦為宮者迥異。蔡、曹二書尚仍舊說,夢瑤依文訓釋,尚未能推闡御製之精微,以糾正流傳之舛誤也。
△《易律通解》·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光邦撰。光邦,臨海人。雍正中官中書舍人。《易》道陰陽,律呂亦本陰陽。《易》為天地自然之數,律呂亦本天地自然之數。故推而衍之,其理可以相通。然《易》不為律作,律亦不為《易》作,無容牽合而一之也。是書引律以合《易》,以天地五十有五之數畫為三角圖,與算家開方廉率立成之法相類。
所用過揲之數以九八不以九六,策數以五十五不以五十,於律義頗多牴牾。至律管不用圍徑,又於十二律之外,增小呂、含少二律於無射之後,亦自我作古也。
△《樂律古義》·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童能靈撰。能靈有《周易剩義》,已著錄。是書謂《洛書》為五音之本,《河圖》為《洛書》之源。《河圖》圓而為氣,《洛書》方而為體。五音者氣也,氣凝為體,體以聚氣,然後聲音出焉。蔡氏《律呂新書》沿《淮南子》、《漢書》之說,誤以亥為黃鐘之實,惟所約寸、分、厘、絲、忽之法,其數合於《史記·律書》。因取其說為之推究源委,以成是書。夫萬事萬物,不離乎數,故旁牽蔓引,無不可比附於圖書。而律、歷兩家以數為根,尤易於假借。其文敷衍成理,然非聖人作樂之本旨也。伶倫制律,何嘗一字及圖書哉?
△《大樂母音》·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潘士權撰。士權號龍菴,黔陽人。官太常寺博士。是書成於乾隆己丑。
前五卷據琴定樂,大旨本《管子》“下徵之數一百八,下羽之數九十六”、《白虎通》“絃音離,故首徵”二說而通之。案弦審音,以首弦為下徵,二絃為下羽,三絃為宮,四、五、六、七為商、角、徵、羽,並附以《儀樂譜》十二篇。圖說頗繁,然實本欽定《律呂正義》“琴以首弦為下徵”之說,旁為推演。其由琴聲而推諸樂,與近時江永《律呂新論》所見略同,但不及永書之精密耳。六卷附以《琴譜》、《曲譜》,七卷附《歷學音調》,類例甚詳。惟合、四、乙、上、尺、工、凡唐人新法,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