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碎亦甚。至於《道學》之外別立《心學》一門。考元錫之學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當心學盛行之時,皆謂學惟求覺,不必致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於《道學》之外,其說固是。然史者紀一代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宋史》別《道學》於《儒林》,已為門戶。此更別《心學》於《道學》,是學案而非國史矣。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官》於各傳之後。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次序顛倒,尤不可解。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綵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紀曆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後書也。亦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后紀略》·一卷(內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汝璧,縉雲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宣大。是編專紀明代帝后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諡號、山陵之類,而不載其事蹟,故云《紀略》。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止。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餘則一見其名於《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土韋》撰。謀《土韋》有《周易通》,已著錄。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有虞。提綱紀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胡宏《皇王大紀》、羅泌《路史前紀》、金履祥《通鑑前編》之間。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非信史,又鮮異聞。謀《土韋》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餘種,今不盡傳。其傳者,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廷藏本)
明謝陛撰。陛,字少連,歙縣人。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統。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三卷,附以諸臣為《內傳》。吳、魏之君則別為《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復以董卓、袁紹、袁術、公孫瓚、公孫度及呂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凡更事數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
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緯。卷首冠《正論》五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中間義例既繁,創立名目,往往失當。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列之《載記》。董、袁之屬,既非其倫。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自當編為《雜傳》。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同心異。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朝。陛乃於《帝紀》中兼及山陽。其《後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取而附入之。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複。薛岡《天爵堂筆餘》,稱其改蜀為季漢,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例。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不知元時郝經、宋時蕭常,俱先編輯。(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志》六十七卷,不止蕭常,此未詐考。)不特謝書非出創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其言誠當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茅國縉撰。國縉,字薦卿,歸安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謫淅川縣知縣,終於南京工部主事。是書之名,載《浙江通志》中,卷數與此本相合。
大旨以《晉書》原本繁冗,故刪存其要。然不深知史例,刊削者多不甚當。如諸《志》概行刪去,使一朝制度典章,無可考證。是以《新五代史》繩諸史,而不知《新五代史》先非古法也。至所並紀傳,尤往往乖於體例。如羊祜、杜預同傳,以其同鎮荊州,涉吳事也;郭璞、葛洪同傳,以同為方技之流也;陸機、陸雲同傳,以同為文士也;阮籍、嵇康諸人同傳,以同為放達也;陳壽、王隱諸人同傳,以同有記述也。此斷不可移易者,而國縉隨意改並。甚至以庾亮入於《葛洪傳》後,以謝安入於《陶回傳》後。其尤疏舛者,如《阮嵇諸人傳》後《史臣論詞》,專為放達之流而言。國縉以傅玄諸人俱合於《阮嵇傳》,而其卷末仍載《史臣論曰》云云。矛盾殊甚。且《晉書》所以猥雜者,正為喜採小說耳。而國縉乃多取瑣碎故實及清談謔語,與房喬等所見正同,是如塗塗附矣。至於以一傳原文而前後移置,又有節錄傳中數語,移為他傳之分注,大都徒見紛更,而毫無義例。以是而改《晉書》,恐無以服修《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