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部分

國朝陸奎勳撰。奎勳有《陸堂易學》,已著錄。是書大旨以《禮記》多出漢儒,不免有附會古義之處,而鄭康成以下諸家,又往往牽合穿鑿以就其說,乃參考諸經,旁採眾說以正之。每篇各以小序為綱,而逐字逐句條辨於後。然自信太勇,過於疑經疑傳,牽合穿鑿,亦自不能免也。

△《禮記類編》·三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元滄編。元滄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貢生。以修書議敘,官文昌縣知縣。是書取《禮記》四十七篇分類排纂,先五典,次五禮,而冠以《通論》、《廣論》。《通論》兼禮、樂,《廣論》分敬、仁、行、學、治、政六條目。末附諸禮儀節。如《曲禮》毋不敬”至“樂不可極”數語,列於《廣論》敬之首,“賢者狎而敬之”至“直而勿有”數語,列於《廣論》行之首,“夫禮者所以定親疏”至“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數段,列於開卷《通論》禮之首,頗為繁碎。《自序》雲:“割截《經》文,各依門類,先儒有行之者。”且謂“此書非誦習之書,而考索之書也。誦習則《檀弓》有《檀弓》之文,《緇衣》有《緇衣》之文。考索則《曲禮》有《內則》之事,《內則》有《少儀》之事”云云。其書蓋取檢閱之便,然而《經》文變為類書矣。

△《學禮闕疑》·八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劉青蓮撰。青蓮字華嶽,襄城人。是書皆補正陳澔《禮記集說》之訛漏,凡有所辨定者鹹著於篇,其無所疑者則不載焉。始於雍正戊申,至乾隆己未,僅成七卷,自《曲禮》至《奔喪》篇止。末一卷則其弟青芝所續成也。其駁陳氏之誤者,如“入臨不翔”,《集說》“臨,哭也”,青蓮則引《周禮注》“以尊適卑曰臨”以駁之,謂“臨”當解作“蒞”;“禮不下庶人”,《集說》從黃氏之誤續“大夫撫式,士下之”之下,此謂先儒俱合下“刑不上大夫”為一節,辭句對屬:皆頗有所據。其拾陳氏之遺者,如“黃冠草服及好田好女者亡其國”,《集說》俱雲未詳,此引《周禮注》及先儒舊說以補之,亦多可取。然詳於議論,而略於考據,又時時橫生臆說。如以喪服之免為明之網巾,與吳廷華之以免為即今之襯冠,同一杜撰也。

△《檀弓論文》·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孫濩孫撰。濩孫字邃人,高郵人。雍正庚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是書專論《檀弓》之文,故圈點旁批,以櫛疏其章法、句法之妙。每章之下,復綴以總評,亦附註其文義。其《凡例》謂《檀弓》有益舉業,凡制義中大小題格局法律無一不備。是為時文而設,非詁經之書也。

△《禮記章句》·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任啟運撰。啟運有《周易洗心》,已著錄。是編前有康熙戊戌《自序》,蓋其未通籍時所輯也。案《禮記》諸篇之分類,自劉向《別錄》首肇其端。如以《內則》屬子法,《文王世子》屬世子法,《曲禮》、《少儀》、《王制》、《禮器》、《玉藻》、《深衣》屬制度之類,今孔《疏》篇目猶備載之。其後魏有孫炎,復改易舊本,以類相從。而唐魏徵亦以《戴記》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上之秘府。其書今皆不傳。至宋朱子,嘗與呂祖謙商訂三《禮》編次,欲取《戴記》中有關於《儀禮》者附之《經》,其不繫於《儀禮》者仍別為《記》。

其大綱存於文集,而晚年編次《儀禮經傳通解》,則其條例與前所訂又有不同。

元吳澄作《三禮敘錄》,別《投壺》,《奔喪》補《儀禮》之《經》,《冠》、《婚》、《鄉飲》、《燕射》、《聘義》為《儀禮》之《傳》。其餘三十六篇,為《通禮》者九,為《喪禮》者十有一,為《祭禮》者四,為《通論》者十二。

此則啟運是書之所本也。然啟運之意,則以朱子《經傳通解》一書中喪祭二禮續諸黃氏,其於《禮記》不為完書,而偽本吳澄《考注》,分合增減,尚多未安。

惟國初芮城所定三十八篇,名《禮記通識》。其條分規合,遠過偽吳氏本。然於啟運之意,猶有異同。因復更其後先,補其闕略,定為四十二篇。以《大學》、《中庸》冠於首,《明倫》、《敬身》、《立政》次之,《五禮》又次之,《樂》又次之,《通論》又次之。其移易章次,如《深衣篇》全附入《玉藻》內,而又取《少儀》之句以附之。《服問篇》全附入《小記》內。《檀弓》則分其半合諸《問喪》、《三年問》、《間傳》、《喪服四制》而總謂之《喪義》。《郊特牲》則分其半入《禮器篇》內,而其半分入《冠》、《昏》、《祭義》。其餘補附參合,或章或句,尚非一處。蓋與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