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悲太息,損肺肝也。心中結屈,如連環也”之類,不一而足。蓋仿《周易·象傳》之體,亦足以考證漢人之韻。而吳棫以來談古韻者,皆未徵引,是尤宜表而出之矣。
△《楚辭補註》·十七卷(內府藏本)
宋洪興祖撰。興祖字慶善。陸游《渭南集》有興祖手帖跋,稱為“洪成季慶善”,未之詳也。丹陽人。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後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歷官提點江東刑獄,知真州、饒州。後忤秦檜,編管昭州,卒。事蹟具《宋史·儒林傳》。周麟之《海陵集》有興祖《贈直敷文閣制》,極褒其編纂之功。蓋檜死乃昭雪也。案陳振孫《書錄解題》列《補註楚辭》十七卷、《考異》一卷。稱“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為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成書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云云。則舊本兼載釋文,而《考異》一卷附之,在《補註》十七卷之外。此本每卷之末有汲古後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印記,而《考異》已散入各句下,未知誰所竄亂也。又目錄後有興祖《附記》,稱鮑欽止雲:“《辨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班固二序,舊在《九嘆》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離騷》之末有班固二序,與所記合。而劉勰《辨騷》一篇仍列序後,亦不詳其何故。豈但言其不當錄,而未敢遽刪歟?漢人注書,大抵簡質,又往往舉其訓詁,而不備列其考據。興祖是編,列逸注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註於後,於逸注多所闡發。又皆以“補曰”二字別之,使與原文不亂,亦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注之中,特為善本。故陳振孫稱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註》,亦多取其說雲。
△《楚辭集註》·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內府藏本)
宋朱子撰。以後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註》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
乃隱括舊編,定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為《續離騷》。隨文詮釋,每章各系以興、比、賦字,如《毛詩》傳例。其訂正舊注之謬誤者,別為《辨證》二卷附焉,自為之序。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凡五十二篇,為《楚辭後語》,亦自為之序。
《楚辭》舊本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王逸《九思》,晁本刪《九思》一篇。是編並削《七諫》、《九懷》、《九嘆》三篇,益以賈誼二賦。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以“《七諫》以下,詞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病而呻吟者也”。晁氏《續離騷》凡二十卷,《變楚辭》亦二十卷。《後語》刪為六卷,去取特嚴。而揚雄《反騷》為《舊錄》所不取者,乃反收入。《自序》謂:“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齊東野語》記紹熙內禪事曰:“趙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
固不必於箋釋音葉之間,規規爭其得失矣。
△《離騷草木疏》·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吳仁杰撰。仁杰有《古周易》,已著錄。是編末有仁杰慶元丁巳自序,謂梁劉杳有《草木疏》二卷,見於本傳。其書已亡。杳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仁杰獨取二十五篇疏之。其大旨謂《離騷》之文,多本《山海經》,故書中引用,每以《山海經》為斷。若辨“夕攬洲之宿莽”句,引《朝歌》之“山有莽草焉”
為據,駁王逸舊注之非。其說甚辨。然騷人寄興,義不一端。瓊枝、若木之屬,固有寓言;澧蘭、沅芷之類,亦多即目。必舉其隨時抒望,觸物興懷,悉引之於大荒之外,使靈均所賦,悉出伯益所書,是澤畔行吟,主於侈其博贍,非以寫其哀怨,是亦好奇之過矣。以其徵引宏富,考辨典核,實能補王逸訓詁所未及。以視陸璣之疏《毛詩》、羅願之翼《爾雅》,可以方軌並駕,爭騖後先,故博物者恆資焉。跡其賅洽,固亦考證之林也。此本為影宋舊鈔,末有慶元庚申方燦跋。
又有校正姓氏三行。蓋仁杰官國子學錄時,屬燦刊於羅田者。舊版散佚,流傳頗罕。寫本僅存,亦可謂藝林之珍笈矣。
△《欽定補繪離騷全圖》·二卷國朝蕭雲從原圖,乾隆四十七年奉敕補繪。雲從字尺木,當塗貢生。考《天問序》,稱“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