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的炮身在試射中取得成功,身管壽命達一百發左右。”
對於戰列艦的主炮的造價昂貴和使用壽命極短的缺點,林海疆也是非常無奈,戰列艦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追求主炮的投射火力的密集性,因此在古老的風帆時代,在艦舷上密集的排列了很多前膛火,,當時英國的一線戰列艦火炮都在一百門以上,隨著後膛炮、爆破彈、速射炮、裝甲、蒸汽機等出現,火炮紛紛出現在艦艇的甲板上,以能夠提供足夠防禦並以高速穿敵艦透裝甲,安裝在甲板之上形式的炮塔出現了,由於炮塔可以提供炮手有力的保護而被各國海軍採用。但隨著炮的結構複雜化和重型化,大型戰艦上的重炮越裝越少,這時候不能保證火力的密集性。
林海疆本身對炮塔這種設計就有全面直觀的認識,他清楚炮塔的最早設計者是利用增加炮塔數來達到火力投射密度的,但是單裝炮塔不可能在有限的艦上空間安裝太多造成火力分散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出現了聯裝炮塔,中華帝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雙聯裝炮塔的國家,但隨著戰列艦的主炮口徑身管越來越大,體積重量也越來越大,在歷史上雙聯裝發展到了極致就是英國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安裝雙聯裝十二英寸主炮七座,但在戰鬥中此艦表現不佳,原因是炮塔數過多影響了艦體的強度,同時巨大的後座力和重量經常會出很多問題,如在齊射時艦上的內部裝飾品和易損壞的物品全部會震得粉碎,巨大的後坐力也直接影響到了主炮的射擊精度,因為在結構強度未能解決、不可能無限延長艦體的前提下,太多炮塔不僅不能加強火力密度,反而影響主炮的使用。
所以帝國船舶署提出了所謂的三聯裝火炮的設計方案,對於林海疆有些猶豫不決,因為在實戰中經受了考驗的二百六十毫米口徑四十倍身管主炮的侵透力並不小於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太多,而且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實在太重了,三聯裝的話整體炮塔會達到近一千五百噸?這樣的話對於帝國級二萬四千五百噸的標準排水量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
而且由於火炮炮塔轉速受機械工藝影響,在戰鬥中火炮轉動後一般都不再轉動而是瞄準固定方向,因此炮塔數不夠就影響多方向火力和密度,炮塔過多就會使戰艦結構不強,裝甲安裝困難,火力分散,而且還會造成戰艦的穩定性大減,尤其是在兩舷安裝炮塔的形式,直接會造成軍艦的橫向穩定性受損,並且舷側裝甲就不可能足夠厚,所以只能依靠戰艦設計師在這兩者之間為難的進行平衡。
第二百七十三章 帝國蒼穹
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要人才沒人才?林海疆此刻很是鬱悶不已帝國可謂是百廢待興,四川、西藏、新疆、長江以北的大片國土有待光復,光復區的戰爭難民不盡其數,而且大多的難民又缺乏所謂的一技之長,即便林海疆大規模招工,也難以解決大部分人的就業生活危機。
就如同帝國船舶署設計出來的最新的帝國級戰列艦樣圖一般,設計是非常之好,三聯裝主炮也是潮流,雖然沒有二聯裝主炮精度高,但是投射比率提高了近百分之二十七,這並不是一個尋常的數字,如果在一場海戰中與敵遭遇的話,三聯裝的二百六十毫米口徑四十倍身管火炮的炮塔齊射,理論上至少會有二發擊中目標。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聯裝數越多,單個炮塔發射的彈藥密度就越大,在炮塔數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聯裝數多是好辦法,但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也出現了,那就是單炮塔的結構重量,巨大的重量使主炮炮塔的旋轉速度大大減慢,三聯裝炮優點是在堅持火力密集度的同時減少了炮塔數,在艦體強度允許的情況下,三聯裝炮塔無疑可以有更密集的火力,比如鎮遠級戰列艦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安裝四座雙聯裝炮塔,主炮有隻有八門,而且火力比較分散,但是裝三座三聯裝炮塔,不僅炮塔數減少了,主炮數也增加到九門,投射火力也更加集中。
所以在選取方面林海疆確實有些為難,工業製造領域技術上的難題讓林海疆的很多設計都成為了空談,或者說更多的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這一點是大大出乎林海疆預料之外的,以前林海疆總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但是現在看來很多辦法都不是可以用所謂的替代來解決的,起碼在軍工製造和研發方面是不行,科學技術與軍工品質的結合,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其之間很難找到林海疆所希望的變通之路。
如果加強帝國的經濟,開發荒地和閒置土地,讓更多的難民接受簡單的培訓能夠進入工廠、礦山,帝**工總廠下屬的三家兵工廠的擴建,兩艘鎮遠級戰列艦的建造變更,以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