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則自始至終圖謀建立合法或非法的個人專制的權力,從終身總統,到專制皇帝。──明乎此,我們就可以肯定的說,辛亥革命之後,時未到三年,以孫、袁二公為首的革命和保守的兩派政團,都已一致承認:
(一)不適用於中國的共和政體已徹底崩潰;
(二)繼之而起的政治形式必然是個人獨裁。
三峽之水,不可倒流
因此民初孫中山、袁世凱,雖然在政治上是一對死敵,但是對獨裁政權的看法,倒是一個銅元的兩面,沒啥軒輊。可是他二人在中國近代轉型史上的歷史地位,卻有‘收山’與‘開山’之別。
孫中山是屬於後一型態的開山之祖。他雖然也主張獨裁,但是在理論上他是個有所為而為的獨裁。他要透過‘軍政’、‘訓政’去實行‘憲政’的‘代議政府’的──做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
袁世凱就不同了。他之個人獨裁,在理論上,在實踐上,都是個死衚衕。──袁是在民國元年三月十日繼孫文先生作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在他於一九一三年秋季,鎮壓了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之後,就於是年十月由新成立的正式國會選為五年一任的正式大總統。其後他又趕走國會中的國民黨議員,解散國會,並由新成立的參政院,修改總統選舉法,終於民國三年(一九一四,亦即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創立之年),又把他的總統任期延長至十年,並可連選連任,甚至不連選也可連任,那就變成終身大總統了。──不特此也,他還可以‘嘉禾金簡’提名,秘藏於‘金匱石室’之內,指定接班人作將來的終身總統。──這樣他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終身大獨裁者了。
可是袁世凱雖是個近代中國獨裁政權的始作俑者,隨之而來者亦殊不乏人──蔣、毛二公不都是獨裁終身?若論作風之惡劣,毛澤東較袁世凱實遠有過之。但袁之不幸是他基本上是前一‘型態’的收山住持,純粹的舊官僚。他的思想作風和政治視覺是沒有任何‘現代’蹤影的。因此他的獨裁政權在理論上既乏遠景與大任;在實踐上,它也沒有現代獨裁政權,對群眾與軍隊那樣嚴密的組織和控制。因此一旦有大事發生,他只有向老傳統和舊型態中去找老師、覓靈感、求解決。像上述‘金匱石室’那件怪事,他就是向雍正皇帝學來的。在波濤洶湧的‘歷史三峽’中去學雍正皇帝,那就是反潮流、開倒車,難免滅頂了。
再者,他學雍正皇帝,卻沒有雍正皇帝駑馭軍隊的能力。袁是靠北洋六鎮起家的。是北洋軍閥之祖。不幸在他取得全國政權之後,六鎮將領紛紛出任封疆,遂漸形成了藩鎮跋扈之局。他們各有其個別利害,和私人政見,老上司亦不能隨意左右也。
袁此外還有不易解決的經濟問題。這時北京政府已面臨破產,稅收早不敷出,整軍經武全憑外債。外債不舉,國內如有內戰,則軍費一項,便可致命。袁似不乏自知之明,所以帝制運動初起之時,他皇帝本人倒不太熱心。但他的政府這時已被領入一條死衚衕,改共和為帝國或不失為解決之道。同時他自己和一些帝制謀士們可能估計到,原六鎮舊人如馮國璋、段祺瑞等,對帝制縱不熱心,也不致公開反對。至於邊遠省份,尤其是與革命派有淵源的雲南省可能不穩,然雲南遠在邊陲,縱有動亂,亦非心腹之患,日久自平。誰知開國時曾一度轟轟烈烈的洪憲王朝,竟被這邊陲區區一省所鬧垮,似非袁氏之所料也。
雲南鬧垮洪憲
反袁的‘護國運動’始自‘雲南起義’。‘雲南起義’中享名最盛的是蔡鍔。蔡鍔之享名,第一因為他本是全國性的人物,活動不止一省。芳名久播,全國皆知。第二是他那套‘小鳳仙’傳奇,經好事者加油加醋,英雄美人,哄傳一時。第三因為他是梁啟超的學生,由梁老師大肆鼓吹的結果。
其實‘雲南起義’的關鍵性人物是唐繼堯。其重要性遠在松坡(蔡鍔別號)之上,而享名則遠在蔡鍔之下。其原因則是,一、他是雲南東川人,留日歸國後,除短期出長貴州省政外,一直在雲南服務,鮮為省外人所知。二、辛亥革命時雲南都督是蔡鍔,唐繼堯那時是蔡的部下。三、蔡鍔是個鋒芒畢露的人物,而唐則比較木訥。李宗仁先生告我說,當蔡鍔出長廣西陸軍小學期間(李是他的學生),蔡氏每次乘馬的方式都不是‘翻鞍上馬’,而是自馬後飛奔,以跳木馬的方式,飛上馬背,所以校中師生都以‘飛將軍’呼之,舉一反三,足見蔡之光彩也。
可是在一九一五年底雲南起義時,情況就不同了。蔡其時原羈身北京作經界局督辨。光桿一條的京官,無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