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Q的小尾巴是朝向前額右手側的。另外一些人畫的Q則只有他們對面的人才能夠看到,也就是說,Q的小尾巴朝向前額的左手側。這個小測驗能夠大體衡量一個人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傾向於讓他們對面的人看到自己畫的是一個Q。而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則會專注於讓自己看到畫的是一個Q。那麼,這種自我監控能力跟撒謊又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自我監控能力高的人比較注重別人怎麼看他們,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能夠很快讓自己的行為適應所處的環境,並且很善於操控別人看待他們的方式。因此,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撒謊高手。相反,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即便是在不同的環境中看起來也還是“同一個人”。他們的行為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由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和價值觀所左右的,他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周圍的人造成什麼影響。因此,這種人在生活中不太會撒謊,也不太可能欺騙他人。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對很多人做過這個測試。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有了一個新的發現。有那麼一小群人,一聽到這個測試是幹什麼的,就馬上說服自己改變內心深處的想法,直接把Q的小尾巴撇到相反的方向。這些人可以對擺在自己面前的證據視而不見,而是扭曲事實,強迫自己變成他們想要成為的人。因此說,這個小測驗也大概能夠衡量出你是否善於欺騙自己和欺騙他人。
研究欺騙心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未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善於和不善於說謊者的型別上。相反,這些研究更為關注監測謊言的藝術和科學。那麼,人們真的能夠監測謊言嗎?有哪些徵兆會讓謊言洩密呢?有沒有可能教會人們成為更高明的測謊者?
1994年,剛到赫特福德大學任職不久,我就收到了一份群發給英國各地學者的電子郵件。郵件中說即將舉辦全國性的科技慶祝活動,該活動的持續時間長達一週,所以能夠為學者們提供需要公眾參與的大規模實驗所需的各種資源。被選中的實驗專案將會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王牌科技類節目《明日世界》上直播,觀眾人數將會是百萬級的。郵件的結尾說歡迎學者們貢獻自己的好點子。我覺得藉此機會測試全國的測謊技巧肯定非常有趣,所以建議請幾位政客到電視節目中說謊或說真話,並讓公共判斷到底哪些是謊言。在我看來,透過這種方式就有可能科學地判斷出哪個政黨內有天才的說謊家。幾個星期後,我高興地得知我的提議竟然被選中了,於是開始細化和完善研究方案。
打了一大通電話後,我終於明白了,沒有政客願意參與這個實驗,因為他們都是可怕的說謊家(他們的話人們根本就沒人相信)。於是我們開始尋找最佳的替代人選,並向政治類電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羅賓?代伊爵士發出了邀請。羅賓爵士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地位就像沃爾特?克朗凱特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地位一樣。在對那些政客進行訪問時,他提問的風格完全可以用咄咄逼人來形容。他也因此成為了英國電視節目中最受觀眾信賴的人之一,併為自己贏得了“大審判官”的美譽。羅賓爵士欣然接受了邀請,這無疑讓我們非常高興。
第2章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撒謊與欺騙心理學(5)
實驗的設計很簡單。我會對羅賓爵士進行兩次訪談,每一次都會請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歡的電影。在其中的一次訪談中,他說的每一句話代表的都是他最真實的想法。而在另外一次訪談中,他的描述將會謊話連篇。隨後我們會在電視上播出這兩次訪談,看看公眾能不能分辨出羅賓爵士在哪次訪談中撒謊了。
為了做好這個專案,英國廣播公司派出了天才的年輕導演西蒙?辛格。西蒙後來寫過幾本暢銷的科學圖書,其中包括《費瑪最後定律》和《密碼書》。我們兩個人在多年的時間裡合作過很多不同的專案,但第一次謀面是在倫敦一家大飯店的大堂裡,目的就是探討如何拍好羅賓爵士的“真話”和“謊言”訪談。攝像機剛架好不久,門就被推開了,羅賓爵士走了進來。要認出他來一點都不難,只要看看那標誌性的粗框眼鏡和彩色領結就可以了。在攝像機前坐好後,他看起來竟然略顯緊張,以前可都是他向別人提出問題,這次卻輪到他來回答提問了。我們開始了第一個訪談,我請他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歡的電影。他回答說自己最喜歡看克拉克?蓋博主演的《亂世佳人》。
理查德?懷斯曼:那麼,羅賓爵士,你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羅賓爵士:《亂世佳人》。
理查德?懷斯曼:為什麼呢?
羅賓爵士:哦,這部電影它,它很經典。演員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