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導,在觀看實驗時受到了嚴重的驚嚇,回家後不久就一命嗚呼了。這也使得福斯特成為了在死後又害死一個人的少數罪犯之一。

阿蒂尼並不是唯一透過實驗研究電擊對人體肌肉有何影響的科學家。幾年後,一群蘇格蘭科學家對另一名殺人犯進行了類似的電擊實驗,把那個人的臉扭曲成“可怕的表情”,還讓他的手指動了起來,好像“屍體在指向不同的旁觀者”一樣。這一次,實驗的結果同樣對很多旁觀者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其中一個人當場昏倒,還有幾個人因感到非常噁心而離開了現場。'23'

這項研究為現代醫學工作中的電擊療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流行文化作出了兩大貢獻。電擊看起來可以讓人“起死回生”的概念為瑪麗?雪萊帶來了靈感,她因而創作出了《科學怪人》。此外,英文中的“笑場”(corpsing)一詞也源自於死人臉上呈現的詭異笑容,這個詞表示演員在試圖做出嚴肅狀時突然發笑的情況。

阿蒂尼的工作也給法國科學家紀堯姆?杜胥內?德?波洛涅帶去了靈感,後者開發了一套更為複雜的系統,研究不同的面部表情到底會牽涉到哪些肌肉。杜胥內並沒有拿剛剛受刑的殺人犯作為研究物件,而是採用了一種相對來說更為文明的做法,那就是拍攝活人臉部直接受到電擊時的表情。經過苦苦尋覓,杜胥內終於找到了一位願意讓自己的臉部經受持續而痛苦電擊的人。在1862年出版的《人類臉部表情機制》'24'一書中,杜胥內對這位實驗物件的描述可談不上有何讚美之詞:

我所挑選的主要實驗物件……是一位無牙的老者,他的臉部非常消瘦,五官雖然不能說很醜,但幾乎沒有任何特色。他的臉部表情與那無害的性格和有限的智慧搭配的可謂是完美之至。

此外,這個人還有另一個很棒的特質——他的臉部幾乎處於完全麻痺狀態。這意味著杜胥內可以“……像面對一具依然能夠做出反應的屍體一樣,對他的每一塊肌肉進行異常精準的刺激”(如圖所示)。

拍攝了數百張照片之後,杜胥內發現了虛假微笑的秘密。當面頰受到電擊時,嘴巴兩側的大塊肌肉(顴大肌)會拉動嘴角上揚,從而形成笑容。隨後杜胥內給面部消瘦的實驗物件講了一個笑話,他也露出了一個笑容。杜胥內將這兩種笑容進行了仔細對比後發現:真心的笑容並不僅僅涉及到顴大肌的活動,同時還會關乎到眼睛周圍的眼輪匝肌。當露出真心的微笑時,這些肌肉會繃緊,把臉頰往上拉,同時把眉毛往下拉,從而在眼角周圍產生微小的細紋。杜胥內發現眼部肌肉的收縮是無法隨心所欲加以控制的,“只有內心的甜蜜感能夠讓它們動起來”。

第2章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撒謊與欺騙心理學(13)

最近的研究也肯定了杜胥內的工作,'25'我們在21世紀所拍攝的真笑和假笑照片也呈現出了同樣的效果。請再看一眼59頁上的兩幅照片。右邊的照片呈現的是虛假的笑容,顴大肌把嘴角往上拉起。研究人員最近把這種微笑命名為“泛美式”微笑,名稱源自於現已不存在的泛美航空公司空姐的虛假笑容。左側的圖片呈現的則是真心的笑容,同時牽動了顴大肌和眼睛周圍的眼輪匝肌。臉頰的上揚在鼻子的兩側以及眼睛的下方和旁邊產生了更為明顯的線條。此外,眉頭和眉頭下方的面板已向眼睛所在的方向移動,從而讓兩者之間的間距變得更為狹窄,並在眼睛的正上方擠出了一個“小袋”。在下側放大的照片中,更容易看到這些細微的改變(上圖是真心的笑容,下圖是虛假的笑容)。

在科學節期間,成百上千人參觀了但尼丁公立藝術畫廊並好心地參與了實驗。我們給每位參與者發了一份調查問卷,讓他們仔細觀看每一組照片,然後指出哪一個是真心的笑容。結果顯示大部分人無法分辨微笑的真假,即便是那些自認為對他人的情緒特別敏感的人,答對的機率也跟隨意猜測差不了多少。然而,如果他們知道該看什麼,答案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只要看看照片中那人鼻子的兩旁就可以了)。

參與研究的人們並沒有高超的技巧去發現真心的笑容。然而,利用杜胥內開發的系統對兩者加以區分的能力卻讓心理學家得以深入探討情緒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最近,研究人員甚至開始關注人類幼年行為中一些看似無關的細節,他們想要知道這些細節是否有助於預測人們的長期成功和幸福。

肯塔基大學的心理學家黛伯拉?丹納針對200名修女做了一項研究,從而充分闡釋了這一概念。'26'在加入美國聖母學院修女會之前,每位修女都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