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患者,情緒不太穩定,而且還患有高血壓(“孩子,今天在醫院過得怎麼樣?”)
第2章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撒謊與欺騙心理學(11)
在微笑研究中,我要求每一名自願者帶一隻獅子狗來,還有一把大刀,開個玩笑。事實上,我們所選擇的兩項任務都不是那麼具有爭議性。我們要求每個人都帶一名朋友過來。每當朋友引他們發笑時,我們就拍下一張照片,記錄下他們發自內心的笑容。隨後我們會讓他們設想遇到了自己特別不喜歡的某個人,但出於禮貌還強擠出一個笑容。其中的兩張照片如下圖所示。這一組照片和另外九組照片構成了展覽的基礎。
我並不是第一個在藝術畫廊研究微笑科學的學者。2003年,哈佛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曾試圖以科學的方式揭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微笑之謎。'20'16世紀時,達芬奇創作了名畫《蒙娜麗莎》。數百年來,藝術史學家一直對這幅畫深感不解。大部分的爭論都是圍繞她謎一樣的面部表情展開的,有些學者認為這幅畫毫無疑問表現的是一張微笑的臉龐,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是最為悲傷的表情之一。1852年,一位年輕的法國藝術家從巴黎一家賓館的四層視窗縱身躍下,並留下了一封遺書:“多年來,她的微笑把我折磨得幾近絕望。現在,我寧願選擇結束生命。”相對而言,利文斯通教授在研究這個謎題的時候採用了相對保守的方法。
多年來,人們留意到,如果你看著蒙娜麗莎的眼睛,她的微笑就會非常明顯,如果你直視她的嘴唇,那神秘的微笑就消失了。這顯然是這幅名畫之所以變得如此神奇的關鍵所在。只是人們並不知道達芬奇是如何製造出了這種奇怪的效果。利文斯通教授發現,這種錯覺的出現是因為人類的眼睛在看世界的時候事實上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當人們直視某件事物的時候,光線會落在視網膜中心被稱為“中央窩”的地方。眼睛的這個部位擅長觀看比較明亮的物體,比如在陽光直射下的物體。相反,當人們從眼角看物體的時候,光線會落在視網膜的周邊,眼睛的這個部位擅長觀看比較昏暗的物體。利文斯通發現,達芬奇的名畫正是利用視網膜的兩個不同部位看物體的不同方式愚弄了人們的雙眼。分析顯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巧妙地利用了蒙娜麗莎顴骨的陰影,使得她的嘴唇看起來比臉的其他部位都更暗淡一些。當人們看她的眼睛時,使用的是視網膜的周邊視野,所以她的微笑看起來非常明顯。當人們直視她的嘴唇時,使用的是視網膜的中央窩視野,所以他們看到的是這幅畫較暗的區域,這就使得她的微笑看起來不再那麼明顯了。
利文斯通並不是第一位對人類微笑的神秘感興趣的科學家。兩百年前,一小群來自歐洲的科學家針對同一主題展開了一系列奇怪的研究。
在19世紀初期,研究人員特想知道電力如何能被用於深入探究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狀況。有些研究非常可怕,常常是在公開場合電擊剛去世不久的人的屍體。該領域最知名的學者或許應該是義大利科學家喬凡尼?阿蒂尼。'21'阿蒂尼最擅長的技巧就是讓殺人犯起死回生。在他的研究中有一個案例是眾所周知的,阿蒂尼曾專程前往倫敦讓一個名叫喬治?福斯特的殺人犯起死回生。福斯特的罪狀是把自己的妻兒在運河裡給溺死了,他因此被判在1803年1月18日執行絞刑。死後不久,福斯特的屍體就被轉移到了附近的一所房子裡。在最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們的親眼目睹下,阿蒂尼開始向福斯特的屍體上匯入各種不同的電壓。法院對此做的記錄如下(剛巧出現在了克魯克先生編輯的論文集中,而克魯克先生的名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欺騙”):'22'
第2章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撒謊與欺騙心理學(12)
第一次電擊的是臉部,已故罪犯的下巴開始顫抖,周邊的肌肉則出現了嚴重的扭曲,事實上有一隻眼睛竟然睜開了。在隨後的電擊過程中,他的右手舉了起來並開始握拳,雙腿和大腿也開始活動。對於一無所知的旁觀者來說,看起來這個可憐的傢伙馬上就要起死回生了。
在接下來的描述中,法院記錄排除了復活的可能性,依據就是當對福斯特執行絞刑時,為了減輕他的痛苦,讓他儘快有個了斷,他的幾個朋友曾在絞刑臺下用力拉扯他的雙腿。記錄還指出,即便阿蒂尼真的讓福斯特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他也得再次被押上絞刑臺。依據法律規定,此類罪犯必須被“施以絞刑直至完全死去”。記錄還提到了當時的一位旁觀者帕斯先生,他是塞吉恩公司的一個基層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