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說當領導的不能先富
本文講述的是彭德懷在體察三線地區老百姓生活時的一個插曲,展現了他對民生的殷切關注和共產黨員的一身正氣。
一到週末,參加三線建設的職工都愛成群結隊地到小街上來“趕場”,從總指揮部所在的渡口大橋到這裡的公共汽車,到了星期天就會擠得快要“爆炸”。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83節:清醒八 退場時,總要留點好話題任人道說(8)
離攀枝花會戰總指揮部不遠的雲南境內,有一個小集鎮名叫仁和鎮,建設大軍開進大山裡來之前,是這裡最大的一個鄉鎮。鎮上共有近百戶人家,大都是一些簡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條狹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滿是泥濘,過路的人和牛馬將稀泥帶得到處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豬圈、羊圈或牛圈面朝當街,與商店、飯店並立,過路時大街上就會飄來一股莫名的怪味。
正是這樣的一個小鎮,由於緊鄰著川滇兩省的交通要道,因此來往的馬幫終年不斷。這些馬幫為這偏遠的大山帶來了布匹和食鹽,同時也將這裡的獸皮與特產運往雲南和四川。仁和這條小街在當地也就很有了名氣,是當地公社(鄉)的所在地,小街上住著不少當地的幹部。
攀枝花建設拉開序幕之後,由於大山裡缺醫少藥,在“全國支援三線建設”的口號下,從上海遷來了一家醫院,在小街的中心位置建了幾間平房,改名為仁和醫院,開始為三線建設的職工和當地老鄉治病。醫生和護士都是上海人,到了這裡的感覺可想而知。
那些參加三線建設的職工每到星期天休息的時候,都愛成群結隊地到這條小街上來“趕場”,在小街上轉一轉,然後買一點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者一些當地老鄉來賣的雞蛋、香蕉、核桃等。因此從總指揮部所在的渡口大橋到這裡的公共汽車,到了星期天就會擠得快要“爆炸”。
聽當地老鄉說,這裡是古代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貨物集散地,明清時期熱鬧得很。朱德當年脫離滇軍,去德國留學時,就從這裡經過,並結識了當地的綠林豪傑雷雲飛。
公社幹部說:“自打三線建設以來,這大山裡變化太大了,像我這樣的人家,現在恐怕也不少了吧。”彭德懷說:“我問的不是你們這些公家的幹部,而是你們這裡的老百姓。”
在三線建設的大戰場裡,有這樣一條充滿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樣也吸引著彭德懷。彭德懷在特區指揮部同志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仁和鎮。
他夾在趕場的人群裡,東瞧瞧西看看,不斷地問著各種東西的價錢,在這條極不起眼的鄉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個多小時。
警醒 警醒
附錄:
彭德懷說當領導的不能先富
特區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個熟悉的地方,讓他進去休息。
這是當地一位公社幹部的家,就建在這條小街上。房子是用當時稀少的鋼筋水泥和紅磚壘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當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氈,而是建三線工廠的那種大塊的新式紅瓦。兩個房間分左右而建,中間是一間堂屋,收拾得很乾淨。彭德懷一行進去後,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來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歲,穿著深色的中山裝,身體有點發福,說的是當地土話,彭德懷有些聽不懂,還得請陪同的特區同志當翻譯。
這位公社幹部讓他的夫人出來與客人見面。女主人穿著當時流行的粉色的確良上衣,下身穿一條藍色的確良褲子;腳上穿的是白色塑膠底布鞋,顯得十分得體。她朝客人們笑一笑,然後到屋後的廚房裡去拿出一隻熱水瓶來,為彭德懷一行泡了一壺熱茶。
喝夠了茶,彭德懷就在屋子裡轉一轉,連說不錯不錯,鄉親們的生活水平現在是提高了。
特區陪同的同志說:“全靠搞大三線建設,才把這裡的生產、生活都帶動起來了。這裡由於交通不便,老鄉過去窮得很,一家幾口人就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
彭德懷問那位公社幹部:“你們公社裡像你這樣的人家有多少?”
公社幹部說:“自打三線建設以來,這大山裡變化太大了,像我這樣的人家,現在恐怕也不少了吧。”
彭德懷問道:“我問的不是你們這些公家的幹部,而是你們這裡的老百姓。”
公社幹部說:“那也是有不少的變化吧。”
彭德懷問:“我說同志,我要問你,他們是怎麼個變法,是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