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2。3 藝術與科學(6)
工廠中的工人大部分時間是在走來走去中尋找材料和工具,處於一種“人找活”的狀態。
如果改變成“活找人”的狀態,工廠的生產效率會大大提高。
正是在每個環節的思考最後才形成了整個生產流程的科學化。
美國人的做法就是試圖把每個部分儘量科學化。當然,他們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前不久,沃爾瑪搞了一個試圖科學化的事情,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
沃爾瑪認為,它足夠多的客戶資料是很有價值的,它花費了大量的投資,建立了一個客戶資料統計分析系統,希望把這些統計分析資料出售給其他需要的公司。專案歷時很長,最後卻發現這種統計分析資料並不像預期的一樣有用,這個系統以失敗而告終。
我們當然不是說美國方式在商業上一定會成功,關鍵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價值。有一個使用者希望找一個諮詢公司對它的營銷進行設計,競爭者中有中國土生土長的諮詢公司,也有外企。在競爭專案中,外企拿出的文件有幾千頁,而中國公司僅僅拿出了一個不到百頁的方案。競爭這個專案的時候公司老總要親自上陣。那家中國公司的老總後來對我說,看到這種對比的時候他臉都紅了,因為特別不好意思,覺得人家太專業了,而自己的公司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僅僅有一些“點子”的“點子公司”。不過,後來他們還是成功地爭取到了這個專案。
從個案來看,厚厚的東西未必就比薄的東西管用。但是,建立在科學方法之上的分析,肯定比“點子”的偶然性小,而且只有科學的東西可操作性才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