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寶豐社,他們成功地熔燬了市場上流通的不足成的“沙錢”。
山西人的錢莊還發行過六種具有信用貨幣性質的錢票,包括由本鋪出票並兌現的“憑帖”,本鋪出票到另一鋪兌現的“兌帖”,當鋪給當鋪或錢鋪給錢鋪的“上帖”,由非錢莊商號所出、錢鋪接受的“上票”,商號用以搪塞債務的“壺瓶帖”(相當於今天的“白條”),以及類似於現代遠期匯票的“期帖”。這些信用工具最遲在道光年間已在山西商人中普遍使用。
賬局又稱賬莊,主要從事發放貸款的業務。它出現最晚,但也最接近於現代銀行。賬局出現在清雍正、乾隆年間。有記載的第一家賬局是乾隆元年(1736 年)由山西汾陽商人王庭榮出資 4 萬兩白銀在張家口建立的“祥永發”賬局。
現代銀行鄉下祖父的祖父(3)
賬局的主要業務是發放貨款、收取利息,貸款多以一年為期。其貸款的物件包括大商戶,印局、當鋪、錢莊等金融機構,以及各級官員,尤其是要用錢取得實缺(實際職務)的候選官員。後來,也發展到吸收存款和匯兌。在票號末出現之前,賬局在經濟中十分重要,祁雋藻就有京城“銀錢所以不窮,尤藉賬局為接濟”的說法。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北伐,“賬局多半停歇,市面頓形蕭條”。從事賬局的主要也是山西人。據統計,咸豐三年(1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