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桶金由何而來(1)

瞭解晉商如何挖到第一桶金,是對歷史和先人負責,也可以啟示今天希望成功的創業者。學晉商,先學晉商的品德。

在一個傳統社會中,當少數人致富之後,社會上總難免有各種懷疑與猜測。這就有了第一桶金來路不正的“原罪”說。有些富人也內心不安,編造了各種“神助”的神話。

太谷北村的晉商大戶曹家聲稱,自己的第一代創業者曹三喜在外賣沙鍋時,有一次住在一個鬧鬼的房子裡。結果,晚上發現滿地是金銀財寶,從而發家。旅蒙商號大盛魁也編造了一神秘老人留下銀子的故事,並煞有其事地設立了“財神股”。在一個人們普遍信神信鬼的社會中,這些故事也許會有人相信。但說得多了,反而會有越描越黑的效果。

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積累過程也許充滿了對外殖民、掠奪的血和淚,但晉商的第一桶金主要還是來源於自己的勤奮和才智,再加上抓住了“開中制”和清王朝統一中國這樣的好時機。晉商中許多成功的大戶,如曹家、喬家、候家、冀家、渠家、常家等,都是從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經過很多代人努力成為富商的。他們在成功之後也走了官商結合之路,但在起步挖“第一桶金”時,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就是明代張、王這樣富可敵國的富戶,起先也是自我奮鬥,成功後才有人去讀書、當官,靠權力而達到頂峰的。瞭解晉商如何挖到第一桶金,是對歷史和先人的負責,也可以啟示今天希望成功的創業者。

美國社會學家喬治·吉爾德在《財富與貧困》一書中指出,“財富大半是思想的產物,而不是金錢的產物。”這就是說,人之所以窮,主要是自己安貧樂道。一個人只要想富,總可以透過奮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晉商最集中的晉中這一帶,自然條件惡劣,人多地少,生活相當艱難。那些安於貧窮的人,就一代一代地在這塊土地上自生自滅。但少數不甘貧窮的人卻在尋找並嘗試不同的脫貧之道。

在封建社會,窮人的脫貧之道一是“造反”,二是經商。山西民風純樸,沒有造反的傳統。歷史上,沒有一次農民起義發生在山西,也沒有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或重要將領是山西人。於是,那些不甘貧窮的人,就走上了外出尋找脫貧之道的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明代王家兄弟王瑤、王現走遍了大江南北;明末范家的範永鬥奔波於張家口和遼東之間;清初曹家的曹三喜來到了遼寧朝陽;喬家的喬貴發來到了內蒙古包頭;常家的先人來到張家口這一帶;侯家的侯萬瞻父子從南到北販運絲綢,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渠家先祖渠濟是走鄉串戶的貨郎,以後又到包頭。這些今天如雷貫耳的晉商名家,哪一家不是不甘貧窮,走上了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創業之路?沒有改變貧窮的決心,他們如何能走上這一步?

外出經商其艱苦自不必說,關鍵是要能經得起慘敗的考驗。當年喬家的廣盛公在包頭從事“買樹梢”的投機買賣。“買樹梢”相當於買青苗,在春天把農民未長成的莊稼買下,到秋後按預定的價格收購。未來是不確定的,“買樹梢”是大收益與大風險並存。喬家有一次“買樹梢”失敗,瀕臨破產,幸虧有同仁相助才渡過難關。以後,喬家用三年的時間還清舊債,才有了新起步,並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如果面臨破產、債權人討債,喬貴發一死了之,以後還有喬家嗎?晉商中這種從困境中求生存與發展的例子不少。那個時候,支撐他們的不是財產,而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信念,正是這種信念在以後變成巨大的物質財富。

第一桶金由何而來(2)

與成功的晉商同時出去闖天下的人當然不止我們今天知道的這幾家,但為什麼只有他們成功了,而失敗的是絕大多數呢?我想這有一個眼光的問題。換句話說,成功的人不僅要有艱苦奮鬥、不怕挫折的精神,還要有超出別人的眼光,能抓住商機。僅僅能吃苦、勤勞、堅強,還不能保證成功,還需要有能力。有眼光和能力,才能抓住別人看不到或抓不住的商機。

張、王兩家抓住了“開中制”後的鹽業貿易,侯家抓住了絲綢貿易,常家抓住了與俄羅斯的茶葉貿易,范家抓住了與尚未執掌中原的女真人的貿易,日升昌抓住了票號業,這些我們都已熟悉。這裡,再講一個並非晉商著名大戶的例子。

明代嘉靖年間,山西蒲州(今永濟市)商人王海峰從事鹽業貿易。當時長蘆鹽場官僚顯貴與地方豪紳上下勾結,製造土鹽和走私的人相當多,銷售量銳減,許多鹽商紛紛離去。王海峰想,長蘆鹽區是當年齊國管仲靠魚鹽之利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