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潞鹽最高年產量為 8000 多萬斤。明代實行民營之後,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年產量達 億多斤,增加了近 倍。河東鹽的產量增加,行銷地區擴大了,原來一些銷兩淮鹽的地區改銷河東鹽,如河南的洛陽、汝寧、南陽及陳州。當年,河東鹽佔領了河南、陝西和山西。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山西人把商業擴充套件到了更廣泛的地區。
“開中制”是鹽業的“國退民進”。山西人利用這個機會,做大了以鹽業為主的貿易。隨著山西人把買賣做到更廣泛的地區,他們需要相互之間的幫助,這就形成了“綱”,形成了以地域鄉情為紐帶的鬆散商業聯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晉商。晉商起飛了。
。 想看書來
從“開中制”到“折色制”(1)
明代中期,鹽業政策轉向“折色制”。山西大鹽商遷到揚州,剩下的人開始尋找與北部少數民族進行貿易的機遇。
抓住一次商機,只有一時的輝煌。不斷抓住新的商機,調整自己的經營,才有持久的輝煌。晉商能夠成就五百年的輝煌,正在於他們抓住了歷史提供的一次又一次商機。也許他們沒有聽說過“與時俱進”這個髦得合時的詞,但卻實踐了這一點。
明代中期,鹽業政策由“開中制”轉向“折色制”。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政府逐漸增加了向“九邊”撥運的響銀。天順、成化年間,在推行納糧開中的同時,也允許納銀開中,以後在鹽運司納銀開中逐漸成為主要形式。這些銀子運到戶部的太倉府,作為京運年例銀調撥到“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