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看了以後就是熱血沸騰,那裡面暴力的因子比較活躍。後來他在《站臺》裡拍過一個情節,兩個小夥子從錄影館出來了,兩人碰面一對眼,這人說,你為什麼看我?那個人就說,你不看我怎麼知道我看你?!這人說,因為我看你覺得你長得不好看。於是,兩個人就打起來了。這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戰鬥故事……賈樟柯下面的對話,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形。┅米┅花┅在┅線┅書┅庫┅ ;http://BOOk。MIhUA。NEt
“打過很多架,各種戰役。”
“打架時你的角色是什麼?”
“打群架時,給大孩子撿石頭。”
江湖上講義氣,當然要結拜,賈樟柯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共結拜過三次,磕頭燒香,很傳統的樣子。賈樟柯在裡面排行老二。“這個角色很有意思,說了不算,但老大說了什麼還得去幹”。後來被老師發現了,起因是老八家裡晾鹹菜,弟兄們一人拿了一塊,老師見了很奇怪:為什麼這幾個搗蛋的傢伙同時在啃明顯同一種特徵的鹹菜,而別的同學沒有?問學生,學生說“他們是弟兄”。於是一天上課,老師沒有講課,而是突然叫道:老大、老二起來!弟兄集團就此破獲。
賈樟柯有個同學家是在郵局前面擺書攤的,在假期當中,賈樟柯經常幫同學去看攤,攤上有什麼看什麼,《武林》、《收穫》、《山西青年》,還有尼采、叔本華、弗洛伊德的書,都是在郵局前面的書攤上看的。其中有一本講德國表現主義的小冊子,賈樟柯看了數遍。
從這裡起步,賈樟柯透過大量地閱讀,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著名作家路遙的《人生》,賈樟柯也是在那時候讀到的。《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後來《人生》重版時,賈樟柯鄭重地寫下如下推薦語:
30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據賈樟柯憶述,當時,當他讀到路遙的小說《人生》時,對其中涉及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戶口問題,很有感觸。因為中國人被分成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這兩者不互相流動,之間的獨木橋只有高考。賈樟柯那時還是個孩子,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公平,但讀了那個小說後,就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這些城市戶口的孩子整天貪玩,但班上那些農村來的孩子,為什麼每天吃著幹窩頭配紅薯片,一直晚自習到十一二點,因為他們要改變命運”。所以他十分感謝閱讀,它不僅使他有了閱讀的愉悅,更鍛鍊了思考能力,並開始懷疑。這些就為賈樟柯以後拍片,從社會角度出發關照個人的生存奠定了基礎。
第一章 少不更事(7)
與此同時,賈樟柯上高中的時候愛上了寫詩,還組織過一個詩社。當時他們班級裡有十來個人都喜歡寫詩,然後上課就會交流。可是任課老師認為他們破壞課堂紀律,就把他們都安排到了教室的最後一排,結果反而成了賈樟柯他們一干人的天地。後來就發展到借了油印機,自己印詩集,一共出過兩本,一本叫《夏日的期待》,還有一本叫《冬天的謊言》,基本都是情詩。
在某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賈樟柯跟同學鬼使神差地爬上了縣教育局的樓頂,本來想看看縣城的全貌,但撿到了一本書——《朦朧詩選》。翻開雨水泡過的紙張,他在天空下高聲讀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縣城依舊熱鬧繁華,蒼生忙碌,沒有半個人回應。他又讀到: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也許路開始已錯,還會一錯再錯。
這天夜裡停電,燭光中賈樟柯拿出一支鉛筆,撕一張草紙,開始寫自己的心事……
後來,賈樟柯又迷上了霹靂舞,他在縣電影院裡看了美國版《霹靂舞》不下八遍,他覺得那比臺灣的《霹靂情》跳得好多了。他從電影院出來,開始模仿黑人的動作。
因為跳霹靂舞就要有跳舞的打扮,賈樟柯第二天誆騙媽媽,拿走20塊錢,到西門外坐長途汽車第一次離家遠行,一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