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的歲時風俗、人生禮儀、文化藝術等各有千秋。

齊魯大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燦爛多姿的文化和獨特的風俗民情。

第一節孔府春節

孔府曾被稱為“衍聖公府”,是孔子嫡系後裔長子長孫的住宅和府第,為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年(1378年)敕建。府內每年祭祀活動名目繁多,如“四大丁”(春夏秋冬四季中每月初十以前的“丁”日)、“八小祭”和孔子誕辰等。此外,逢年過節,孔府內外更是熱鬧異常,特別是春節最為隆重,持續的時間也最長。

一、節前準備

農曆正月初一,在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辰、三朝、三正、三元、正旦等數十種名稱。辛亥革命後,改行公曆,農曆正月初一被定為春節,以區別公曆新年的元旦。但人們仍習慣將它看作年節,俗稱“過年”、“過大年”。

年節最早見於《尚書·舜典》,漢代時民間的習俗就已非常繁多。孔府的各種禮儀制度極為複雜,特別是在過年的制度上,規矩更多。從臘月初一開始,全府上下就開始為過年作準備。

臘月初八這天,一切活動都圍繞著臘八粥進行。參與熬粥的人很多,“戶人”中的燒火戶專門燒火,其他人支起大鍋,把江米、大米、小米、紅棗、核桃仁等摻到一起,放到鍋中燒三大鍋“臘八粥”。孔府的臘八粥有兩種:一種是粗的,粥裡放大米、白菜、肉片、豆腐等,是給當差者喝的。喝粥時,每人都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江米、紅棗、百合、栗子、蓮子、桂元、紅豇豆等熬成,粥面上有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種粥專門供內宅主人、上供、本族人食用。

喝完臘八粥便開始打掃府內衛生,要持續三天,接著開始“蒸壯”(蒸過年的年貨),通常用八口大鍋蒸花糕、粘糕、饃饃、豆包子、糖包子、花捲等。

臘月十五,人們會將一根三丈高的紅漆杆子豎在前堂樓院中間略偏東的地方,名為“朝天杆”,杆子的頂部有綠花頂和三角鉤,鉤上掛著鐵絲紅燈籠,裡面放著一支一斤重的紅蠟燭。這根蠟燭每天都要點著,一直到正月十五日,人們將其稱為“朝天杆”掛“朝天燈”。

二、貼楹聯、門神

臘月二十四,各院的大小門戶,各房的裡外門都要刷門,然後貼門神、門聯。

孔府過年的楹聯、門神都非常講究。首先,各院的大小門和房屋的裡外門,包括府外的車欄、馬號、東場、西倉、各倉房門、柴草園門、外圍的大小宰門、值房門等都得更換新對聯、新門神。

門神像

此外,孔府的對聯與百姓家的對聯不一樣,口氣很大。比如:孔府大門的對聯為“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前上房的對聯為“居家當思清內外別尊卑儉勤擇朋友有益於己,處事尤宜慎言語守禮法遠小人親君子無愧於心”等等。

孔府的門神也很特別,不僅面積較大,還得都是帶官銜的。比如:孔府的大門、二門、內宅門和外院的大門都是威風凜凜的武門神。府內各房的裡外門都是文門神,其中有“帶子上朝”、“當朝一品”、“福祿壽喜”、“加官晉爵”、“子孫滿堂”等。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2)

一般情況下,門聯由“書房”書寫,門神則由“門神戶”彩印,而且府內外的所有門神、對聯均需由“門神戶”在臘月二十九貼完。

三、“熬歲”與“踏歲”

到了大年三十,下人們便在前堂樓院的正中扎“天地柵”。其中間裝有一間木雕神龕樓,上面有木雕的屋脊、瓦壟、滴水瓦等,前面有走廊、迴廊柱子、透雕花欞門窗、簷,構造和真樓房一樣。龕樓中間擺放著精製的木雕紅漆金字牌位,上寫“天地三界萬靈十方真宰”。

龕樓前安放著一張長方桌,桌上供著整雞、整魚、紅色大肉塊、雞蛋大的丸子、油炸四指長的大山藥塊等。供菜頂上是紅綠色的粉條、花糕、年糕、饃饃等,而且上面都插著絹制的紅花。供菜前是錫制的五供:香爐、蠟臺、香筒等,周圍用秫秸箔包圍起來,只在前面留一個門,兩邊綁上靜色的鮮竹子。“五供”兩邊還要各放兩張方桌,桌上擺上五個大盤,內裝花糕、年糕各五個,其上有紅棗加紅花。

天地樓東邊要擺放直徑約三尺的大鐵盆,裡邊是二尺長的小劈柴。劈柴要擺成方格形狀,約有半人高,上面放著鮮柏樹枝子。天地樓的西邊也擺放著直徑約三尺的大鐵盆,裡邊的劈柴呈方格形,約半人高,柴中間為“爆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