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簡樸的齊地封禪說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職典禮,提高了封禪大典的神聖性,擴大了封禪的社會影響,促進了齊魯文化的傳播。
漢武帝劉徹是到泰山封禪次數最多的帝王,曾進行過八次泰山封禪活動,其中正規、高規格的封禪就有五次。封禪之前,漢武帝明確提出了封禪的三個條件:必須一統天下;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必須有祥瑞不斷顯現。至今,泰山仍然儲存著漢武帝封禪的遺蹟:明堂遺址、手植柏和無字碑。
唐高宗是唐朝第一位泰山封禪的皇帝。公元665年,皇后武則天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向唐高宗提出泰山封禪。當年十月,唐高宗和武后率領文武百官及其他各國的使節、酋長等前往泰山,歷經兩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泰山腳下。第二年元月三日,唐高宗和武則天一同舉行了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皇帝、皇后共同封禪的儀式。
宋真宗趙恆是中國歷史上泰山封禪規模最大的皇帝。公元1008年10月,他率文武百官從京都汴梁出發,經過17天的跋涉終於抵達泰山。當月24日,在泰山極頂以隆重的儀式封祭昊天上帝和五方諸神,下山後又以同樣隆重的儀式在社首山禪祭地祗神,從而完成封禪大禮。此次封禪活動也是帝王的最後一次封禪泰山。此後的歷代皇帝或派人到泰山代祭,或至泰山致祭,但都已不再具有泰山封禪的儀制與規模。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15)
歷代帝王透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樹立了自己的至尊地位,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泰山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抬升到無比神聖的高度。
一座自然的山嶽,由於政治的需要,受到中國古代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親臨封禪和祭祀,並延續了數千年,這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
第五節齊魯商業文化
齊魯商業文化興起於商周,成型於春秋戰國年間,兩漢時基本成熟,且在此後的各個朝代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並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工商管理政策的制定與完善、經營之道及商業經濟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對中國古代商業文化的形成有著顯著影響,成為中國古代商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時期,齊魯的商品經濟就已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至秦漢時期一直沒有動搖。這種局面的形成既與齊魯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有關,也與國君的工商管理政策相聯。
對齊魯之地的開發很早就已開始,但境內多丘陵,而且土壤為沙質,發展農業難度很大,而桑麻、漁鹽等卻較為適合。此外,齊魯地處交通要道,是商賈的必經之地,“吾國(齊國)者衢處之國也,遠秸之所道,遊客蓄商之所道,財物之所遵”,便利的地理環境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再者,齊國在建國初期“人民寡”,為了彌補農業“少五穀”的不足,只能因地制宜,擴大商品生產的規模。地廣人稀的“國情”無疑對擴大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極為有利,於是有了齊地“膏壤千里,宜桑麻”之說。而魯國由於封土面積較小,隨著人口的繁衍增殖,至西漢時已出現“地小人眾”的窘境。為了生存,人們除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外,只得從事工商業。
先秦時期,齊國統治者實行較為寬鬆的工商管理政策,為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等史書的記載:呂尚(姜子牙)被封為齊侯後,在治國時充分利用山東半島的自然資源優勢,“勸女工,極技巧,通漁鹽”,以致“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齊桓公時,為了增強“國力”,採取“毋忘賓旅”的優惠政策鼓勵貿易,招引外商。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其他各路諸侯會盟於蔡丘,約定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內容之一就是要為商賈提供食宿方便。比如:齊國為外來商人提供賓旅與貨棧交易的場所,對外商貨車一乘的提供本人伙食、三乘的兼供給飼料、五乘的並供給廝養人,由此出現“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的局面。管仲擔任齊國丞相後,整頓士、農、工、商的戶籍,加強對工商業的控制與管理,還實行“官山海”政策,由國家控制山海之利(主要是鹽、鐵),以照顧到各方的利益。比如:民營鹽鐵生產需要上繳國家實物稅,並統一收購銷售,實行專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為齊國“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奠定了基礎。晏嬰擔任齊國丞相時,為了鞏固統治採取“工商不變”政策,即工商業堅守其業,搞好商品生產與流通,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及至戰國年間,齊國的工商業依然十分發達。
齊魯商品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