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環淵、田駢等,其中以慎到的論說最具代表性。慎到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為”,為君者須“因循”此“道”,只有如此才能治理好天下,這也就是他提出的“無為而治”的主張。

5�儒家學派

在稷下學宮興旺發達的過程中,儒家學派開始發展,逐漸成為稷下學宮的顯學之一,代表人為孟子和荀子。特別是孟子,他曾率數十輛車和數百名弟子周遊列國,並在齊國逗留十多年,擔任過客卿,促進了魯學與齊學的融匯,更促進了儒學的發展。

6�陰陽學派

陰陽學派是指改造後的古老五行學說,代表人物是有儒家思想基礎的鄒衍,他提出了“五德終始”理論、“大九洲”理論和天文曆象方面的學說。陰陽學說是以五行相勝為理論基礎,包括“天人感應”、“陰陽主運”、“五德終始”等內容。陰陽學派認為:宇宙有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木、金、火、水、土相生相剋,這種規律不但主宰著自然界,也主宰著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們要想把握自然和社會,就必須掌握這種規律。

陰陽學說深得各國統治者的認可,也成為各國展開兼併戰爭、奪取統一政權的輿論工具。雖然陰陽學派思想曾對哲學、醫學、天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但後人並未繼承其有價值的精華,使得陰陽學說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迷信怪誕的代表,並導致神仙、方術的盛行。

三、泰山封禪

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是最重要的泰山歷史文化特色,也是齊魯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事實上,正是由於歷代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泰山才在中國歷史上成為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並逐漸演化成為中國的“國山”,名氣也凌駕於其他名山之上。

泰山封禪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封”就是在泰山頂上聚土築圓臺,祭祀天帝,以增加泰山的高度和表功歸於天;“禪”就是在泰山下面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祭祀地神,以增加大地的厚度和報福廣恩。古代帝王都將自己說成是“受命於天”,因此封禪就成為帝王與天溝通的方式。 。。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14)

古代泰山封禪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天下太平、國家興盛,說明帝王功高德顯;其陡峭的泰山路

二,天降“祥瑞”,說明上天對帝王的表彰。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中的一個,帝王就可以舉行封禪大典。

據學者考證: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柴”是燔柴祭天,“望”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封禪的雛形。此外,《史記·封禪書》中關於七十二帝封禪泰山的記載,堪稱是早期泰山崇拜活動的記錄。

泰山受到人們的崇拜,主要原因就在於其為黃河下游的第一高山。當年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先民們借泰山躲避水災,由此泰山在他們心裡成為生命、種族和生活的依託。此外,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有限,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併產生了崇拜感。為了讓天更清楚地知道人們的敬仰,要選擇離天近的地方祈禱,高山離天最近,進而成為最佳選擇。再加上當時人們活動範圍有限,活動區域中以泰山為最高,因此都到泰山上進行祭祀。漸漸地,泰山的這種功能使其被神話,歷代帝王均將泰山看成能通天的神山,並不約而同地宣傳“神權天授”理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泰山祭天的作用和地位。

春秋時期,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之後想泰山封禪。但名相管仲認為:帝王封禪時,東海出比目魚,西海現比翼鳥,到處可見祥瑞之物;如今沒有鳳凰,也沒有麒麟,更沒有出現祥瑞,還不是封禪的最佳時機。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勸諫,放棄了封禪。

秦朝以來,歷代帝王都非常熱衷、重視泰山封禪,先後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朝拜泰山。

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舉行泰山封禪的活動。他先到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立石歌頌自己的功德,後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因儒生們眾說紛紜,剛愎自用的秦始皇一氣之下貶退了眾儒士,帶領文武大臣按照自己設想的儀式登上泰山封禪:開闢山路,登上山頂刻石記述自己的赫赫功業;採用秦國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完成“封禮”;然後下山“禪於梁父”,完成“禪禮”。事實上,秦始皇的封禪活動是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