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調通俗易懂,故稱“柳子戲”,曲阜、臨沂等地稱“弦子戲”。戲曲史籍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說,“東柳”指的就是柳子戲。

“大弦子戲”流行於魯西南一帶,不但唱俗曲曲牌,還儲存了高腔、勾兒腔、石牌腔、羅羅、青陽等聲腔,只是沒有“柳子調”,《孫武子擂炮興兵》、《金麒麟》等是其傳統劇目。

山東梆子又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流行於菏澤、臨沂、濟寧、泰安等地。它和平調、萊蕪梆子等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大約在清朝初年就已流行。傳統劇目豐富多樣,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壯。早期使用水弦(八楞月琴)、二絃、三絃伴奏,後來改用板胡和二胡伴奏。

五音戲又稱西路肘鼓子,主要流行於濟南、淄博、章丘一帶。早期所需演員不多,五人就能演出,因此又叫“五人班”。所使用的樂器只有鑼鼓,每當唱段間隔時就會響起鑼鼓聲。如今,也用絲絃樂器伴奏。

柳琴戲形成於山東臨沂地區,因伴奏使用的彈撥樂器狀似柳葉而得名。曲調粗獷質樸、明快有力,女聲有多種花腔和高八度的尾音,因此群眾又將其稱為“拉魂腔”、“拉後腔”、“拉花腔”等。

呂劇是70多年前由山東琴書發展而成的,在博興、廣饒、惠民等地極為流行,至今該地區仍稱其為“蹦蹦戲”,形式活潑、曲調動聽,適於表現現代生活。近年來不僅創作改編了許多優秀劇目,在音樂方面也進行了實驗性改革與創造,極大地豐富了呂劇的表現力。

山東傀儡戲又叫木偶戲,多為杖頭木偶,主要在肥城、菏澤、寧陽、齊河、陽穀、膠東等地流行。以前有專業藝人流動演出,用當地劇種的唱腔演唱,又稱“肘大吼”。此外,還有一種表演形式,即一人操縱小型木偶戲散見於街頭巷尾,表演者不但要操縱木偶,還要唱小調或河北梆子。

山東地方戲曲源遠流長,雖然曾被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且劇目刻本極少,只能由老藝人口傳、弟子強記,原有的作品很多散佚,但是其豐富多彩的品種和內容卻能真實地反映出齊魯文化的博大精深。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10)

第四節婚嫁禮俗

地區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也不同,其中自然包括婚嫁禮俗的差異。具體到山東地區,更有其獨有的特色。一般而言,齊魯文化中的婚嫁基本上分為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迎娶、拜堂合巹、鬧房、回門等幾個步驟。

一、議婚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階段,古時分“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式,到準備訂婚為止。在這個過程中,通常由男女雙方的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男女雙方當事人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俗話說:“無媒不成婚。”議婚前,需要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親友前往女方家中求婚,也叫“提親”(相當於“六禮”中的“納采”)。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要再次託人到女方家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如果“相沖”,這門婚姻就無法成功。

二、訂婚

訂婚在民間常被稱作“傳啟”,有傳小啟和傳大啟之分。

傳小啟又叫做換柬、換帖、過小帖等,是雙方初步落實婚姻意圖的書面形式。男方請人用紅紙將求親的意思寫成小帖,並寫清男方的生辰八字,然後折成帖狀,封面寫上吉祥的祝詞和“敬求金諾”、“恭候金諾”等表示求親的詞語。女方家接到投啟後就要寫允啟,內容為女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寫上“謹遵臺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結親的話語。

傳啟需要使用紅漆禮盒或拜匣,男方要在盒中放押帖物,如耳墜、戒指、手鐲等。有些人家在送帖時還要給女方送去一些衣物,因為親事在傳小啟後就算定下了,男方送的禮物就屬於“紅定”。通常情況下,男方在傳小啟之後不能悔婚,女方則可以考察男方,不中意就可以悔婚,當地人稱其為“羞男不羞女”。

傳大啟又叫做換大帖、過大帖、傳柬、下媒啟、吃大面,是古時正式簽訂婚約的一種形式。男方的大啟內容多為“不揣寒微,仰攀高門”、“久仰名門,願結秦晉”等,下方落款為“眷姻弟×××暨子××現年××歲頓首”,最後寫上年月日。女方的大啟內容多為“謹遵玉言,願結秦晉”、“幸借冰言,仰答洪章”等,下放落款為“眷姻弟×××暨女××現年××歲頓首”,最後為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