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著一個東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的族叔王敦和王導都是當時的高官權貴,很器重王羲之。王羲之與其族弟(王敦、王導的兒子)王承、王悅並稱“王氏三少”,皆非常有才學,堪稱高門才俊。一天,一個叫郗鑑的太尉派門生來到王家,聲稱選女婿。王導聽後對來人說:“他們都在東廂房裡,你去挑吧!”王氏子弟們聽到這個訊息,都忙著應對,有的更衣,有的正襟危坐,以顯示自己的清高與勤奮。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床上,悠閒地吃著東西,根本沒有將選婿的事情放在心上。太尉的門生看過便返回了,並把自己看到的情況詳細地稟告太尉。太尉聽後非常高興地說:“那個躺在床上袒腹的逍遙公子就是我要尋覓的女婿!”於是,王羲之與太尉的女兒結婚了。

晚年的王羲之曾經想舍宅為觀,但沒有做到。公元361年,王羲之過世,終年59歲,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王羲之的五世孫孟平繼承遺志,將宅院改建為觀,後來南朝的齊高帝賜名為金庭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氏子孫在金庭觀的左側修建了寫有“晉王右軍墓道”的牌坊,現儲存完好。

第五節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人口進行了大規模遷出和遷入,這不僅對山東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引發了當地文化風貌的變遷,產生了一批齊魯英傑。

一、農學家:賈思勰

賈思勰,大約生活在公元5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北魏著名的農學家,山東益都人,曾擔任高陽郡(今山東淄博市)太守。

賈思勰生活在北魏政權建立初期。當時,北方遊牧部落鮮卑族的首領是拓跋氏,國人多以畜牧為生,對農業生產不大重視,百姓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公元399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後,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產,制定了很多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北魏經濟逐漸繁榮。但是鮮卑人天生好戰,魏道武帝在治國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軍事掠奪,導致征戰不斷,很多*離子散、家破人亡。

在戰爭中,糧食的充足與否往往是決定勝利的關鍵。作為太守,賈思勰不但意識到了這一點,還認為只要糧食、牲畜富足,百姓就能過上安定的生活,鮮卑人的掠奪本性也許會在富裕的生活中逐漸淡化。他決定投身到農業生產中,親自養羊、種莊稼,從實際操作中總結經驗,推廣農業生產,使北魏政權更加強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

賈思勰深知北魏人對畜牧業生產有著豐富的經驗,且習慣於飼養牛、羊等牲畜。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在這方面總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使畜牧業生產有較大發展,北魏國人就會接受並信服於我,到那時再推廣農業生產就會順利很多。於是,他從養羊開始。第一次,他養了200只羊,但由於缺乏飼養經驗,沒到一年就餓死了很多。飼養失敗沒有令賈思勰氣餒,他決定繼續幹下去,接著又養了一大群羊,並種植了20畝大豆。他想,有這麼多的大豆,羊就不會餓死了。哪知,雖然飼料充足,但羊還是死了很多。賈思勰百思不得其解。一位好心的鄰居在瞭解到遠處有一位養羊高手時,急忙將訊息告訴了他。賈思勰聽後,馬上趕往100多里外的老羊倌那裡,向他求教。

第六章 齊魯英傑(22)

來到老羊倌家,賈思勰講述了自己養羊的經過,並懇請老羊倌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留他在家中住了幾天,不但讓他仔細觀察自己的羊圈,還給他講述了羊的選種、飼料的選擇和配備、羊圈的清潔衛生及管理方法。聽了老羊倌的敘述,賈思勰找到了自己第二次養羊失敗原因:羊圈管理不得法。

老羊倌見狀,誇讚道:“你的悟性真高,其實羊是不吃自己撒過尿拉過屎的飼料的,你把飼料隨便扔在羊圈裡,並讓羊在上面踩來踩去、拉屎撒尿,儘管飼料充足,羊依然會餓死。所以,保持羊圈衛生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你能夠這樣認真地尋找其中的原因,肯定會把羊養好。”

賈思勰回去之後,按照老羊倌的指點又養了一群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群羊膘肥肉壯,產奶也多,成活率非常高。從此,賈思勰是養羊能手的訊息逐漸傳了出去,並且越傳越遠,向他求教的人也絡繹不絕。

養羊成功只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第一步。此後,賈思勰便著手試驗耕地種莊稼。為了種好莊稼,他不辭勞苦地四處求教,足跡遍佈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田間地頭、茅草屋、窩棚等地是賈思勰待得最多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他與老農促膝談心,仔細詢問施肥、犁地、選種、不同土質如何下種等眾多問題。老農們為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