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率瞪仙膠O嗔�⑸焦夂I��輕郎椒緹暗奶厴��
嶗山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據測量: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的18個大小島嶼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也使得嶗山擁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用“我昔東海上,嶗山去紫霞”的詩句讚美嶗山的山光水色。
嶗山不僅有奇石怪洞,還有清泉流瀑,山頂上還有一塊幾尺見方的岩石,名曰“蓋頂”,僅能容三四人,在此處可看到“巨峰旭照”、“嶗山火球”、“雲南奇觀”、“巨峰佛光”等四大奇觀。
嶗山還有一個名叫龍潭瀑的瀑布,當地人稱之為“玉龍瀑”,坐落在嶗山南麓八水河上游。龍潭瀑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沿路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衝出,水在半空飛旋幾個曲折後合成一道寬約5米、長約30米的瀑布,然後順著90°的峭壁跌入碧潭中。其氣勢好似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巔騰雲駕霧般呼嘯而下,因此取名“龍潭”,成為嶗山十二美景中的“龍潭噴雨”。
龍潭瀑下有一塊巨石,下尖上平,坐在臺上既可眺望四周雄峻的群峰,又能仰視“龍潭噴雨”的美景。清朝學士藍楨之在觀看龍潭瀑後,揮毫賦詩稱讚:“百尺峭壁高無已,左右青山相近比。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倒噴西江水。餘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還起。只因泉源直上通銀河,不然何以仰視去天不違咫。”
嶗山不僅風景優美,還是道教名山。據歷史資料記載:早在西漢,道教就已在此傳播,並歷經宋、元、明、清而經世不衰。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處機、張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號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嶗山上的道教古蹟很多,但最為輝煌的建築為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坐落於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因前臨太清灣而得名,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太清宮現存三清殿、三官殿和三皇殿等三院。宮中奇花異卉,四時不絕,特別是耐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盛開時,紅豔如火,景色異常優美。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所寫的紅衣女子絳雪就為宮中耐冬化身。三清殿前有一泓碧水,大旱之年也不涸竭,宮中道士名之為神水泉。三皇殿內鑲嵌著元世祖忽必烈護教文碑和成吉思汗頒發的金虎符文。宮後的巨石上有康有為(1858—1927年,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後為保皇派首領)題刻。宮東道旁的巨石高達丈餘,上刻“波海參天”四個大字,下面是一行小字:“始皇帝二十八年遊於此山”。
第八章 齊魯名山古寺(5)
嶗山已被國務院首批審定為全國名勝景區之一。遊覽線路共有三條,即南線、中線、東線,其景色各不相同。
南線是指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上山,能夠遊覽太清宮、徐福島、龍潭瀑、上清宮、明霞洞等景點,既能看到瀑布飛流直下等山水奇觀,又能聽到寺廟中悠揚的鐘聲,可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中線是以北九水為主的旅遊線路,主要瀏覽水景。所謂“九水”,是指人行泉畔迴轉處,涉水9次,每次為一水。水有緩有急,或急流險進,或細水潺潺,或止若深潭,水畔怪石疊巖、花影綽約、松木林立,更襯托出水的秀美。北九水中最為著名的景觀是潮音瀑,每逢雨季,瀑布飛流直下、浪花如鱗、其聲似潮、氣勢非凡。
東路以太平宮、獅子峰、華嚴寺為旅遊線路,沿途可看到臥魚石(這塊巨石型狀似魚,用手敲擊所發出的聲音好似魚鼓)、羅延窟等景觀。
五、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
昆嵛山位於膠東半島東部,地處煙臺、威海兩地交界處,跨文登、牟平、乳山三市區,面積約48平方公里。其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相對高差800餘米,雄偉奇峻,為膠東第一高峰,自古以“秀、古、奇、俗、幽”著稱於世。
昆嵛山
昆嵛山方圓百里、山勢綿延、峰巒疊翠、谷深林密,清泉飛瀑不可勝數。相傳:神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三座海上仙山均是由昆嵛山衍生而來的,故昆嵛山有“海上仙山之祖”的美譽。因為民間傳說中主管長壽的神仙麻姑就是在昆嵛山上修煉成仙的,所以昆嵛山古名姑餘山,就是說麻姑羽化成仙后留下了這座大山。所以山上至今還有麻姑冢,是後人為紀念傳說中的女神而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