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青水秀的江南水鄉。
魯山人傑地靈,是“沂源猿人”——最早的山東人的發祥地,如今尚有眾多儲存完好的名勝古蹟和眾多美妙迷離的神話傳說,其中有南北朝修建的碧霞元君行宮、牛智宮和無樑石建築“志公塔”;始於後梁、成於元代、興於明代的騰雲寺等。
魯山“上山入洞處處景,林泉竹石步步幽”,已經被劃為森林公園,現有景點望峰洞;魯山極頂觀日出、賞雲海;山東海拔最高的水庫——魯山水庫等,是遠離城市、空氣清新、氣候溫涼的避暑、療養之地。
十、孔子小魯處:蒙山
蒙山亦稱“東蒙”、“東山”,是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南部,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和沂南四縣,東西雄列,綿延百餘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因地處蒙山之陰而得名。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八章 齊魯名山古寺(11)
蒙山歷史悠久,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就已在蒙山、羽山一帶種植作物。建國後在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嶽石文化遺址、山東龍山文化都對此作了印證。西周時,“成王封顓臾(人名)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蒙山在當時已躋身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在《閟宮》中寫道:“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為魯國的榮耀。西周將蒙山南北封為齊、魯兩國,它們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也傳播了華夏文化,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解放後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西漢石碑、東漢墓闕,其建築與雕刻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蒙山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歷來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擁有野生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天然氧吧”之美稱。
蒙山奇峰聳立、層巒疊嶂、深澗遍佈,古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說。現今有水簾洞、雨王廟、雲蒙峰、大小云蒙峰、天壺峰、棲鳳山、蒙山臥佛、蒙山猿人、邵家寨、蒙山巨龍、百丈崖、浴人、仙池、百花峪、老龍潭、望海樓等等自然景觀。
水簾洞瀑布(也稱中國瀑布,所掛崖壁酷似中國版圖)為極為罕見的三疊式瀑布,上下落差高達60米,飛洩時如銀河倒掛、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蒙山疊瀑左上方的百丈懸崖上端有一自然形成的拱形洞門,傳說此洞500年開啟一次,開啟時地裂天崩。而鬼谷仙師王禪老祖當年就曾在洞內修煉縱橫之術,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龐涓就曾在此跟隨王禪老祖學藝。
雨王廟始建於金代明昌年間,位於海拔850餘米的山坳,廟中香火旺盛、鐘聲悠悠,是道教文化勝地。廟內有三件珍寶:千年何首烏,根莖長於廟基,直徑有臉盆般大小,如人形,雌雄成對,在建廟時就已存在;江北第一杉,300年前由道人植入;800年古井,水質清洌甘爽,從未乾枯過,據說喝此水能祛病除災、延年益壽,被奉為“神水”。
雲蒙峰有三峰、二峰組合,均為東南、西北方向排列。三座山峰呈“山”字型聳立,被人們稱之為山東的“山”字之源。明朝文學家公鼐(1558—1626年,字孝與,號周庭)曾讚譽曰:“蒙山最高是雙峰,上有煙雲幾萬重,我與峰頭一佇立,卻從天外數芙蓉。”這裡的“雙峰”便是大小云蒙峰。大雲蒙峰酷似巨大的面東南而仰臥的壽星,小云蒙峰則像面東南而長嘯的巨猿。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曾多次登臨蒙山,並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說;戰國縱橫家鬼谷子、漢朝史學家蔡邕等均曾隱居此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伴遊覽蒙山,杜甫並寫下“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臨蒙山後寫下了“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寫下《蒙陰曉雪》(康熙)、《望蒙山雪色》(乾隆)等詩篇頌揚蒙山。 。 想看書來
第八章 齊魯名山古寺(12)
歷史上蒙山的道教非常興盛。早在五代時期,後晉水部員外郎賀亢曾在蒙山修道;宋宣和元年(1119年),蒙山玉虛觀的住持賈文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