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記》殘碑、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僧塔碑和明許應元的題刻等。
光化寺位於徂徠山的東南麓,建立於北魏年間,隋代時稱為光化寺,宋時易名為崇慶寺。元初,兗州軍節度使時珍重修寺廟,使其位於左右雙峰的“懷抱”,寺前有諸山,如翠屏遙列,寺後有山泉引流入庭。如今,寺院正殿內的四壁上有清代《西遊記》故事壁畫,院中配房分列、古柏挺立。東山門內有清乾隆、光緒年間的重修碑。院西南的古松冠蓋如傘,遮地約畝餘,據說是唐朝年間種植的。光化寺北門路東有一巨石,名曰將軍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面刻著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的隸書《大般若經》,共計89字,每字直徑約13厘米。寺東南路西有墓塔林遺址,如今尚存數十塊塔石,均為元明時期的遺物。墓塔林東是映佛巖,其巔有一塊巨石,巨石的南壁上刻著隸書的《般若波羅密經》,現存85字,字字古拙蒼潤,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徂徠書院遺址位於徂徠山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學者石介在家服喪期間,築室講學,當時稱為講書堂,人稱“徂徠先生”。旁邊有讀易堂,為石介門人姜潛在此隨孫復、石介學《春秋左傳》、《易經》之所。石介在蜀時曾寄姜潛詩句:“連雲棧外四千裡,讀易堂中一卷書”。慶曆二年(1042年),石介被召為國子監直講,徂徠書院停辦。
竹溪位於徂徠山西南麓,溪水西流,周圍峰巒突起。金代明昌年間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徠題刻中有“訪竹溪六逸於乳山”之語,南崖路旁的巨石上是其題寫的“竹溪佳境”四個大字。坡下就是二聖宮,為元初時珍所建立,為祭祀孔子、老子的場所,此後又增建了玉皇閣、王母殿、三清殿。元代時,儒家學者麓森曾在此隱居,如今只存房基。
第八章 齊魯名山古寺(10)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遷居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陶沔、韓準、裴政、張叔明等人隱居在竹溪。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蕩,世稱“竹溪六逸”。 後來李白在《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中寫道:“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是對在竹溪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元初,理學家、集賢大學士許衡曾棄官避世於此隱居,演習《易經》,室匾“魯齋”,學者稱其為魯齋先生。而今的竹溪雖已無唐代碧玉千竿的勝境,但清流依舊、山月無恙,正所謂“迄今人去已千載,流風餘韻猶宛然”。
隱仙觀遺址位於徂徠山礤石峪溪東岸,坐北朝南,依山勢疊築而成。前面是玉皇殿,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木結構,下層有石砌門,匾額為“金闕雲宮”。後面是3間三清殿,西側有3間呂祖殿。
徂徠山碑刻、刻石眾多,現有碑碣54塊,摩崖刻石113處,其中有“大般波羅密經”、“波羅密經”、“煉丹爐”、“貧樂巖”、“臥龍”等隸、草、篆名人石刻。曹植、李白、杜甫等歷代文人也曾在此留下足跡與墨刻。而徂徠山最著名的摩崖在黃花嶺鄉徂徠山東段南側的映佛山頂和光華寺東南,是北齊年間(570年)刻下的隸書,其與泰山經石峪與鄒縣鐵山刻石齊名。而且,徂徠山還是山東省抗日武裝起義的革命聖地,建有徐向前元帥題寫碑名的“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
徂徠山群峰疊翠,溝壑幽深,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是建國後人工造林的全國先進單位之一,1992年被公佈為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達到一級標準。
九、小泰山:魯山
魯山位於山東省的中心,是山東四大高山之一,屬泰沂山脈,是淄、汶、彌、沂四河的魯山龍潭峽
發源地,主峰觀雲峰海拔1108�3 米。山地以石灰岩和花崗岩為主,其花崗岩與泰山花崗岩層相似,形成年齡都在25億年左右,素有“小泰山”之稱。
魯山山勢挺拔險峻、山石怪異、峰巒競秀,四季景色變幻無窮:“春報桃李爭豔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菲芳,冬雪綻玉松梅奇”。山中樹木蔥鬱,松清竹翠,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野生動物600多種,其中鳥類119種,有“山東鳥類王國”之稱;植物500多種,中草藥類200多種,如魯山參、靈芝等。
魯山歷史上是青州府的養馬場,歷經600餘年。又是建國後第一批國營林場,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森林覆蓋率達 90%以上。
魯山遍佈溪流瀑布、高山平湖,以茂林、怪石、流泉、飛瀑、奇峰、日出、雲海、鬼市為主要特色,走進魯山彷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