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據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神通寺住持德雲和尚碑記載,該寺在金末已荒廢不堪,經過德雲和尚十餘年的苦心經營,終於達到了殿宇、廊廡、庫廚、僧舍等60間的規模。此後的數百年間,由於社會動盪及戰亂禍及,神通寺幾度興廢。如今,該寺遺址上僅存數座古塔與墓塔林——四門塔、龍虎塔、墓塔林與送衣塔等建築。

四門塔:位於寺院的東側,建於隋大業七年(661年),是一個全部用青石塊砌成的單層塔,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佛塔。塔的正面為正方形,每邊長7�38米,通高約15米,每面各開一扇較小的拱門,因此稱“四門塔”。塔的外牆厚約80厘米,上部略向內收。塔身上部用5層石板疊砌出簷,簷上又用23層石板層層收進,從而形成截頭方錐形塔頂。中央置方形須彌座、山花蕉葉和相輪,與雲崗石窟中浮雕塔剎形制相同,顯得古樸深厚。塔的內部有一個方形的塔心柱,由石塊砌成,立於石墩之上,柱前的四面各有一個圓雕佛像。佛座上原有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楊顯叔造像記與唐景龍三年(709年)尼無畏等造像記,後來遭到毀壞,現存造像記為據題記拓片重製的。根據造像記的內容得知,佛像並非與塔同時建造,而是後人從外地移來或補刻的。佛像的面部表情極為生動,衣紋流暢飄逸,是我國早期石雕佛像中的佳作。

龍虎塔:位於四門塔的西北側,由於塔門雕有龍虎而得名。龍虎塔的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根據建築風格來推斷,塔基與塔身大約建於唐代,而塔頂則是補建於宋代的。龍虎塔高約10�8米,三層須彌座塔基由石頭砌成,上面有覆蓮、雄獅、伎樂等精緻浮雕。塔身由四塊長方形的石板疊摞而成,每面均有闢火焰形券門,上部雕有龍、虎、佛、菩薩、力士、伎樂、飛天等紋飾。室內方形塔心柱的每面均有一尊佛像。

第八章 齊魯名山古寺(13)

墓塔林:龍虎塔北有46座僧墓塔林,多為宋元和尚墓葬,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元代道興禪師塔和德雲禪師塔。

送衣塔:送衣塔的形制與四門塔非常相似,只是少開了東西北三個門。關於送衣塔的建造,當地還流傳著一段“孝女的故事”。據說明代的一位官員因年事已高,又不肯與當權者合流,就到神通寺掛單做了和尚。他的女兒非常孝順,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也毅然隨父剃度,在離神通寺不遠的“湧泉庵”出家做了尼姑,一邊修行,一邊照顧老父。但孝女給父親拆洗的衣物不能親自送到寺廟裡,只好在寺、庵的交界處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將拆洗或縫補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內,由寺中沙彌取走。同樣,老父有髒或破了的衣物也會送至塔內,由孝女取走漿洗、縫補,直至老父圓寂歸天。此後,孝女仍長期定居在湧泉庵,最終成為一代住持,她就是法號“明喜”的庵主。

此外,神通寺遺址前後的臺地上,還存有元、明、清等各代的碑刻十幾幢,這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沿革、當地的風土人情等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在視察神通寺遺址後,對其文化內涵和儲存狀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其為儲存“最好的佛教遺址”。如今,神通寺遺址已被當地政府定為“四門塔風景名勝管理區”。

二、長清靈巖寺

靈巖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泰山西北支脈的靈巖山上,是因山而得名的。

長清靈巖寺

靈巖山的主峰呈方形,原名“方山”,因好似“印符”而稱“玉符山”。據《神僧傳》記載:“朗公和尚說法泰山北巖下,聽者千人,石為之點頭。眾以告,公曰:此山靈也,為我解化。他時涅槃當埋於此。”靈巖山就取名於頑石點頭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和尚法定禪師先將寺院建於“靈巖山”之陰,取名“神寶寺”,後來將寺院改建於“靈巖山”之陽,取名“靈巖寺”。當時,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的旁邊,規模並不是很大。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高僧慧崇遷建寺於現在的地方,以後各代都曾對其進行增修。

唐宋時期,靈巖寺極為鼎盛,建有殿閣40餘座、禪房500餘間、僧侶500餘人。唐元和年間,李吉甫在《十道圖》中將靈巖寺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輿內四絕”。宋代時,真宗賜名“景德靈巖寺”,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正名為“十方靈巖禪寺”。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此寺又被賜名“崇善禪寺”。新中國成立後,寺院再次更名為“靈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