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能夠享譽全球,與孔子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併成為東方文化的基石。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至今仍然留有孔府、孔廟和孔林(統稱“三孔”),是總佔地約3500餘畝的龐大建築群,是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歷代建築的精華,也是集豐厚的文化積澱、文物珍藏、科學藝術價值、悠久歷史、宏大規模為一身,名聞天下、內涵豐富的文化類遺產。
一、孔府
孔府又叫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是孔子後人居住的府第。據史書記載,漢元帝曾封孔子的12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在北宋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的46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在中國的帝制社會,衍聖公屬於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為三品官;明朝初年為一品文官,後為“文官之首”;清代時可以在紫禁城內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宋徽宗時封為世襲“衍聖公”,孔府因此得名“衍聖公府”,這一稱謂也流傳至今。
如今的孔府基本為明、清年間的建築,佔地約4�9萬平方米,共有廳、堂、樓、軒等463間,前後九進院落,屬於最為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天下第一人家”的美譽。由於孔府為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後人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所以,孔府建築自然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有儒家宗法制度與倫理觀念的烙印。
孔府建築沿用了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分為官衙、東學、西學,是處理公務與會客的場所;後寢有內宅、花廳等,是家族生活的場所,最後是花園。
孔府的整體建築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佈局,中路為主體建築,官衙與內宅、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的界限分明,體現了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也是對禮教與宗法原則的秉承。
來到孔府門前,最先看到的是紅邊黑漆的大門,大門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隻兩米多高的石獅。大門上方的中間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匾額,上面書寫著“聖府”兩字。大門兩旁的明柱上懸掛著一幅藍底金字的對聯,上書“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據說:這副對聯是清朝大學士紀曉嵐的親筆手書,文佳字美,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帝制社會中的顯赫地位。
穿過狹長的庭院,便來到了孔府中路的第二道門,俗稱二門。此門始建於明代,門楣上高懸著明代詩人、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的手書“聖人之門”的豎匾。正門兩側各有一座腋門、一間耳房。在帝制年代,正門很少開啟,人們都要走腋門,以此顯示府第的莊嚴。
進入“聖人之門”, 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瓏、造型獨特的屏門。據史書記載:此門建於明代,為木質結構,四周均沒有與垣牆連線,而是獨立於院中。門楣上懸掛著明世宗賞賜的匾額,牌匾上寫著“恩賜重光”四個大字,因此,此門又被稱為“重光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七章 齊魯先賢遺蹟(2)
進入重光門,首先映入眼簾便是院中的臺基,臺基的後面是非常寬敞的正廳,也就是所謂的孔府大堂。當年,衍聖公就是在此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申飭家法族規的。廳堂共有五間,進深三間,均為灰瓦懸山頂,簷下為交麻葉斗拱,極具明代風格。在廳堂的正中央是繪有流雲的八寶暖閣,正中間擺放著一把太師椅,椅子上鋪著虎皮,椅前為狹長高大的紅漆公案,上面擺放著文房四寶、印盒與籤筒等物品。
正廳的後面是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除了懸掛著“欽承聖緒”和“詩書禮樂”兩塊大匾外,旁邊還立著幾塊石碑,其中有慈禧太后手書的“壽”字碑和“九桃圖”、“松鶴圖”等石碑。這些都是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衍聖公孔令貽與其母、其妻前往北京為慈禧祝壽時所得到的賞賜。
二堂的後面是一個不大的庭院,院中有兩棵挺拔的蒼檜,在六個石雕盆內各立著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院子的北面是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關係親密的官員與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
過了三堂便來到孔府的內宅,也稱為內宅院。想進內宅需要過一道禁門——內宅門,此門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但是,為了保持內宅與外界的聯絡,在內宅門設有兩種傳事的差役:差弁和內傳事,共有數十人,輪番在門旁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