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府始建於北宋的景佑年間。
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26米,東西寬約99米,佔地總面積為2�24萬平方米,有前後七進院落,擁有樓、堂、室、閣等建築共計148間,是國內規模宏大、儲存完整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
孟府以大堂為界,前面是官衙,後面是內宅,官衙的大門為三楹單啟硬山式建築,大門上方正中央懸掛著寫有“亞聖府”三個鎏金大字的牌匾。大門為黑色,上面彩繪著將近兩米高的門神。門前原本建有一座4柱3門式的木坊,名為“旌忠坊”和“旌表節孝坊”,後來被毀,如今門前兩側擺放著一對高大的石獅。大門內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排規整的磚瓦小房,當年眾多差役和守衛人員就居住在這些房間裡。
穿過第一進院落,正北方向是二道門,也叫做“禮門”,建築風格與大門相同,唯一的不同點就是門洞為三啟,有六扇黑漆大門。正中兩扇彩繪著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餘下的四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正中門楣上是一塊寫有“禮門義路”四個大字的牌匾。從整體上看,孟府的威嚴煊赫盡顯無遺。
二門內是一座飛簷彩拱的門樓,名叫“儀門”。此門類似庶堂門,為木結構,兩邊均不與垣牆連線,只有兩根原柱。柱子下方有石鼓夾抱,上方為彩繪大屋頂,屋頂前後共倒垂著四個木雕花蕊,所以此門又叫垂花門。平常時,垂花門是緊閉不開的,只有在皇帝駕臨、宣讀聖旨、舉行喜慶大典或大型的祭祀儀式時才在禮炮聲中徐徐開啟。穿過儀門,院中是一方形的露臺,兩側豎有雕刻著夔龍的石欄和理石丹墀。露臺的前面是兩株參天古檜,據說已有數百年,枝繁葉茂時甚至會將露臺前的甬道完全遮蓋住。丹墀的東南角設有“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刻的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西南角設有“嘉量”( 中國古代標準量器,分斛、鬥、升、合、龠五個容量單位),且全部仿照皇宮的格式建造。
再往裡走就是正廳,也叫“大堂”,為孟府的主體建築,高大寬敞,也是孟子後裔開讀詔旨、接待官員、處理公務、申敕族規家法的場所。大堂前沿的正中間懸掛著清雍正皇帝賞賜的堂匾,上寫“七篇貽矩”四個金字;正中間為木製暖閣,內設公堂,公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印臺、籤筒,兩旁懸掛著一幅對聯,上面寫道:“禮門儀路加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公案下面陳列著“肅靜”、“迴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等紅底貼金大字的牌子和黑紅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兩側各有幾間房屋,它們是負責管理祀田、司書、庶務、執事、樂生、禮生等人的辦公場所。大堂東側有一個獨立的小院,院中為孟氏宗族家祠,又稱“五代祠”,祠內的楹聯寫著:“溯懿訓於三遷二千載踵出哲嗣,薦蒸嘗於五世億萬祀禮重宗孫”;西側為“見山堂”,是專門用來接待和宴請貴賓的地方。
第七章 齊魯先賢遺蹟(6)
過了大堂便是內宅,由於內宅不允許外人進入,所以大堂與內宅之間設有一道禁門,有專人把守。內宅門的外簷上是鏤空的“鯉魚跳龍門”、“鶴鹿同春”、“麒麟送子”等各種圖案,門的兩側還懸掛著雕花的垂珠。
進入內宅,走過一段綠樹環繞的小路後就來到了“世恩堂”,此處是孟子的第七十四代孫孟繁驥的居所,為四合院建築。正廳明三暗五、雕樑畫棟,正中間懸掛著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的楷書巨匾——“世恩堂”。室內陳列著眾多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院中是眾多茶摩花、石榴、月季、核桃、紫荊等花木,盛開的花朵散發著陣陣清香,也使小院更加幽靜、典雅。
“世恩堂”的後面是存放聖旨、誥封、皇帝欽賜墨寶、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名為賜書樓,共有兩層六間房屋,為硬山式建築。上層的正中間懸掛著橫匾,上書“賜書樓”,據說是清代吳企寬的篆書。孟府的第六進院落是兩層共十間前出廈的臺樓,正中明間直對孟府大門,名曰“緣綠樓”,原本是孟氏後人的居住處,現為存放珍貴文物的庫房,儲存有朝服、龍袍、聖旨、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
二、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山東鄒縣城南,與孟府毗鄰,是祭祀孟子的地方。據史書記載:孟廟始建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
孟廟地址在孟子的陵墓旁邊。後來,由於距離城市
較遠,瞻仰祭祀均不方便,就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在孟府旁邊,此後不斷對其擴建,大約在明代已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