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高牆,林內有眾多枝繁葉茂的松柏。據史書記載,孔林修建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後將其埋葬在此處的。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氏附葬者也日益增多,孔林的規模自然也逐漸擴大。

第七章 齊魯先賢遺蹟(4)

東漢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桓帝重修孔墓,並在墓前建造了一間神門,在東南方向建造了一間齋宿。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寫有“孔子冢大一頃”,經考證,當時的塋地佔地約百畝。南北朝時,孔林內植樹600株。宋宣和年間,孔子墓前修造了石儀。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後裔孔思凱修建了林牆,構築了林門。大約在明代晚期,塋地已經擴大到1800餘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來曲阜祭孔,允准再次增擴林地1141�9畝。此後又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有專官守衛,孔林的規模基本延續至今。據統計,自漢開始至今,孔林共重修、增修了13次,增植樹木5次,擴充林地孔林(區域性)3次,總佔地達到了2941�9畝。

如今的孔林內有柏、榆、槐、檜、樸、楓、楊、柳、柞、楷、女貞、五味、檀雒離、櫻花和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有些樹株人們至今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因此,人們將孔林稱作“天然的植物園”。

在這個“天然的植物園”裡,有一條長達1000餘米神道,由檜柏夾侍,平直如矢。神道的盡頭是木製的“至聖林”牌坊,也就是孔林的大門,大門內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縱深空間,有眾多挺拔的檜柏。透過一條狹長的甫道便可以來到二林門,也叫“觀樓”,為城堡式建築,四周的牆壁高約4米,周長達7000餘米。在牆內有一條小河,名叫“洙水河”,透過河面上的洙水橋,沿軸線往北走,登墓門,穿甬道,便是“享殿”。“享殿”是專門祭孔時擺放香壇的地方,殿前擺放著翁仲、望柱、文豹、角端等石獸;殿後正中的大墓就是孔子的墳地,墓前有明朝黃養正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巨碑。東邊是其子“泗水侯”孔鯉的墓穴;前邊是其孫“沂國述聖公”孔子思的墓地,之所以這樣安排墓穴,是因為這種佈局為“攜子抱孫”。

孔子墓前的東側建有三座小亭,分別為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修建的,起名為“駐蹕亭”。

在孔林中,除了孔子的墓穴外,氣派較大、墓飾規格較高的要數孔子第七十二代孫孔憲培妻子的墓——於氏坊。於氏夫人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女兒,由於當時滿漢不能通婚,皇帝便將女兒過繼給當時的一品大員于敏中,然後以于敏中女兒的名義下嫁給衍聖公,於氏夫人去世後,其後人便為其修建了規模高於孔子後人的“於氏坊”。

“斷碑深樹裡,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墓冢累累,碑石如林,石儀成群,包含了宋、金、元、明、清、民國等幾個時代的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餘塊,宋、明、清時期的石人、石獅、石馬、石羊、供桌、望柱和神道坊等石儀千餘件。此外還有門、坊、碑亭、享殿等60餘座明清建築。因此,孔林作為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對於研究我國的墓葬制度,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風俗、文化、藝術、書法等都有很高的價值。1961年,國務院將孔林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鄒縣三孟:孟府、

孟廟、孟林

鄒城原名鄒縣,位於山東省南部,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地,很早就有“鄒魯”之稱。

孟子,字軻,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於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生前主張“仁政”,被後人稱為“亞聖”。

第七章 齊魯先賢遺蹟(5)

鄒城作為孟子的故鄉,歷史文化遺產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有“三孟”之稱的孟府、孟廟和孟林。

一、孟府

孟府又稱亞聖府,位於鄒城南關,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由於孟子在元代時孟府(公元1331年)被封為“鄒國亞聖公”,所以孟府被稱為“亞聖府”。

據孟廟內儲存的明洪武六年(1373年)創立的《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宋仁宗景佑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用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修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由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