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重任,劉伯承投入了全部智慧和精力。
他在擬定軍事學院的訓練方針時,明確提出:以毛澤東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統一軍事思想,樹立優良學風,反對經驗主義,防止教條主義。
在施訓中,要注意反對兩種偏向:第一種是拋棄我們原有的基礎、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毛澤東軍事思想;另一種是頑固保守,坐井觀天,不願接受現代的軍事科學。
他常說:搞劇團要有梅蘭芳那樣的名演員,開醫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醫生,辦學校要有一支精通業務的高水平的教員隊伍。
劉伯承為了帶好軍事學院的這支教師隊伍,他以身作則,親自給高階指揮員講授《集團軍進攻戰役》。
1952年5月,他用了18天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編寫了3�3萬字的講授提綱,廣泛徵求各教授會的意見,用紅、藍、黑筆修改了三次。
當時,大禮堂坐得滿滿的,學員和教員都來聽課,此外來聽課的還有華東軍區等單位的領導幹部。
他講了足足6個小時,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引出一個個生動的戰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集團軍進攻戰役的原則。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鐘山掌教碩果累累(4)
學員們望著劉院長明顯消瘦了的面龐,從中體察到這課堂費去他多麼大的心血,眼眶都不禁為之溼潤。
一位教員感動不已,特意向劉院長請教講課的訣竅。
他如實地說:“我這是幾番心血一堂課,18天準備,6小時講完。
如果說有什麼訣竅的話,那就是四個字:晝夜不息。”
道出了教師勞動的艱辛。
為了使理論學習和預定作業更接近實際,從1951年到1955年,學院共組織了35次實兵示範演習和12次大的現場作業。
這些活動,既統一了思想,又培養和鍛鍊了學員實際指揮合成軍隊作戰的能力,對部隊的教育訓練起到重大的作用。
劉伯承堂堂正正,威武端莊的作風,使學員得到高階指揮員應有的莊重形象的教育;1951年6月臨淮關大演習,炎夏烈日,他一不戴草帽,二不搖扇子,風紀端正,渾身汗漬,實施指揮。
劉院長嚴於律己,自然地產生出無形的權威與尊嚴,大家敬佩他。
戰役系的學員,全部是少將以上的指揮員,對他們的培訓,劉院長高度重視,周密規劃,從難從嚴。
他對教學人員說:“他們都是中國革命鬥爭幾十年儲存下來的寶貴財產,在我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要靠他們掌握局面。
惟其是高階幹部,更應加強領導,對他們放鬆了,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相因成習,積重難返。
對他們的最大照顧,就是保障他們能學到東西。”
向來重視實戰經驗的劉伯承,先後兩次派出見學團到朝鮮戰場。
他反覆強調,出去的目的是為軍事學院“搭個橋”、“接上氣”、“填好空子”,把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學到手,並運用到學院的訓練工作當中。
軍事學院成立後兩個月,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從高、上級速成科調走了44名學員。
過不多久,他提出再調走50名學員和一些院系的領導幹部。
劉伯承積極支援朝鮮戰場,並對前方戰況進行深入的研究。
志願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和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人的前線來信,劉院長看得十分仔細,並指示登在學院《軍學生活》報,他在按語中指出:“所有這些經驗對於我們學院目前的訓練工作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如果過去有人認為所學與朝鮮戰場不符合的話,現在應該得到解決。
全體學員教員應該接受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中所取得的寶貴經驗,來努力加以研究,爭取學習的勝利。”
見學團回到南京,向劉院長彙報:在朝鮮的兩個月中,所到之處,看到志願軍許多幹部都在學習軍事學院的教材,力求按教材的基本觀點指揮作戰和指導訓練。
一些曾經在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的中、高階幹部,也向見學團反映,所學的內容對他們有很大幫助。
劉伯承知道教學能為前線有所幫助,欣慰之餘,他仍然把研究朝鮮前線作為自己的專項。
1951年7月1日,他在軍事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十週年大會上作報告,題為《學習軍事理論必須與實際結合》,他著重講述了朝鮮前線的成就,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