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也更為重要。

可是正在這時,長沙城發生了一件令世人為之震驚的事情。一場“文夕大火”幾乎將整個長沙城化為灰燼。這就使得本已成了粵漢線上一座“孤島”的長沙城更加難守了。

1939年9月,日軍終於向長沙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隨後又於1941年9月、1941年12月兩次進攻長沙。這三次作戰合起來便統稱為“長沙會戰”。

在整個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傷亡官兵十幾萬人。他們同樣為保家衛國默默地灑下了自己的熱血。儘管我們無法知道所有這些人的名字,但我們不應忘記他們。

日本改變侵華戰略

中國軍隊攻克平江,透過該城,向北追擊。

1938年10月,日軍侵佔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國內人民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在政治上,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佔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

在改變了侵華方針後,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於政略和謀略工作。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範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佔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後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後方的抗日遊擊戰。

1939年9月,歐戰爆發後,日本政府決定暫不介入歐戰,而致力於解決“中國事變”,以爭取主動,為南進或北進打好基礎。9月15日,日本陸軍部制定了《以建立中央政府為中心處理事變的最高方針》的檔案,企圖使中國國民政府妥協屈服,與汪偽合流,建立一個新的“滿洲國”式的傀儡政權,鞏固其在中國的霸權。

為統轄對中國的政略、戰略,以適應建立中國傀儡政權的需要,9月中旬,日軍大本營撤銷原華中派遣軍司令部,在南京新設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統帥在華全部陸軍(在東北的關東軍除外)。

在此期間,在華日軍正依據其新的軍事戰略開始調整部署,實行向保守佔領地的持久戰態勢的轉變。1938年10月,日軍在華有24個師團、4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2個騎兵旅團)和1個支隊。其中,華中派遣軍有13個師團、1個支隊;華南第2l軍有3個師團;華北方面軍有8個師團、4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集團。日軍的主力在正面戰場。其後,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替換防,將久戰疲憊的師團陸續調回國內休整,同時按照保守佔領地的要求,新編了一批適合警備任務的三單位編制的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替代回國部隊。至1939年年底,侵華日軍新部署基本完成後,在中國派遣軍隸屬之下的侵華日軍共有24個師團、20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這些部隊被分為4個戰略集團,並規定了其各自的任務。

為加速中國事變的解決,日軍於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戰場上相繼發動了對長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戰,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內部在關於北進還是南進問題上一直爭吵不休。10月,戰爭狂人東條英機組閣後,反覆強調“中國事變的成果不能動搖”。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也明確表示:南進是解決中國事變的“極為必要的措施”。這樣,日本在1941年夏秋之際再次調整侵華戰略,在準備南進的同時,繼續向中國大舉進攻,以期早日結束中國事變。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調整了對華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佔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並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後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最終解決中國事變。

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