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軍事重鎮長沙

今日長沙天心閣

湘江

愛晚亭

長沙是一座富有歷史意義的古城。幾千年來飽經滄桑,歷盡憂患,但始終堅如磐石,屹立於湘水麓山之畔。關於它有豐富的文獻記載,有珍貴的古物遺蹟,有動人的歷史傳說,有優美的詩歌文賦。

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在公元前約4000——3000年,這裡已有原始人群的火坑和原始村落的遺址。實物資料證明,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裡生息、繁衍、開拓。相傳虞舜時期,長沙屬三苗之國,夏、商、周均屬荊州之域。

據史籍記載,長沙地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周成王時,各地獻方物,內有“長沙鱉”的記載。關於“長沙”這一名稱如何而來,史家歷來有分歧。《十洲記》: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里,故曰長沙;《郡國志》有“炎帝神農氏葬於長沙”之說;《史記·天官》認為長沙得名於天上軫宿中一顆名為“長沙”的小星。凡此說法種種,不一而足。

長沙在中國古代歷史活動中的出現也是比較早的。

春秋時期,荊州這塊土地上興起了楚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劃天下為36郡。將長沙及其周圍地區的一些縣設為長沙郡,治所定名為“湘縣”,即後來的長沙縣、善化縣等地方。這是長沙正式列入地方行政系統之始。秦二世暴政而亡,西漢代之而立。高祖劉邦以番陽令吳芮平秦有功,封為長沙王,將湘縣改為臨湘縣,於是長沙成為一個諸侯王國的都城。此後直至南北朝,長沙這塊地方一直稱臨湘縣。隋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再次實現了天下的統一,並將地方設郡、縣兩級,廢臨湘縣,改稱長沙郡、長沙縣,這是縣級政權以長沙命名之始,迄今一直沿用。唐宋元明清各時期,長沙縣的上級行政系統或郡、或州、或府不一,再上一級或州或省不同。總之,在這其間,長沙不是小王朝的都城,就是州郡的治所。辛亥革命後,長沙這塊地方改用省、縣兩個等級,稱湖南省,省會是長沙縣。1933年,成立湖南省的直轄市——長沙市,從此市、縣分治,市區東抵東屯渡,西達麓山背,北瀕撈刀河,南包豹子嶺,面積近180平方公里。市以下分東、南、西、北、文藝、嶽麓、金盆、會春八區。

當時,長沙城坐落在湘江東岸,沿江呈長方形。瀏陽河繞城自東向北流入湘江,另外,撈刀河在城北與瀏陽河交匯,而粵漢鐵路由城東平行透過,城東南及湘江西岸為山地。在湘江西岸,依江而立的便是著名的嶽麓山。它是南嶽衡山的一條走脈。舊說南嶽72峰,嶽麓就是其中之一。

從湖南的全境來說,長沙處於湘中的丘陵地區,有寬廣的盆地,也有雄峻的峰巒,長沙處於湘中的丘陵地區,有寬廣的盆地,也有雄峻的峰巒,在長沙縣誌上,前人曾對長沙的重要地位作過這樣的概括。在長沙縣誌上,前人曾對長沙的重要地位作過這樣的概括:“邑居省會之衝要,控荊湘之上游,吐納洞庭,依附衡嶽,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保障東南,古稱崇鎮。”可見,在古時,人們就將長沙視為軍事重鎮。

由於湖南地處亞熱帶,是南北冷暖空氣交匯之區,季風現象顯著,影響強烈;降雨量充足,而無霜期又長。這種自然物候,極有利於農事活動,具備多種作物所需的熱量條件,特別是適宜於水稻的耕作。因此,湖南是全國富饒的水稻產區,自古以來就有“湖廣熟,天下足;湖廣不熟,天下不足”的說法。而長沙則是這一帶物候之集大成者,是這一產區的總倉庫。所以,在經濟上長沙有巨大的生產能力,在軍事上長沙也有顯著的戰略地位。

由於長沙所處位置的原因,在中國古代和近代,為爭奪長沙而進行的大戰並不多。除了在三國時期,吳蜀之間曾為其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廝殺外,在接下來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除唐末、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及金人、元人、清兵在不同時期攻打過長沙外,長沙這個地方基本上還算太平。在近代,洪秀全曾率太平軍由廣西殺入湖南境內,並對長沙城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進攻。由於清軍死守長沙,太平軍最後撤軍而去。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軍閥的興起,因爭奪地盤而起的戰亂不斷,長沙也逐漸被捲入了腥風血雨之中。

抗日戰爭爆發後,湖南成了國民政府糧食、兵源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然而好景不長,1938年10月,華中重鎮武漢便陷入敵手;11月,岳陽失陷。長沙成了捍衛西南各省的門戶,其戰略地位愈顯突出。對於已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來說,守住長沙比以往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