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南地區的軍事重鎮,攻佔長沙,一方面可以南攻衡陽,西指常德、桃源,扼兩廣之咽喉,控四川省之門戶,將中國軍隊壓迫在川黔境內;另一方面,當時第9戰區為中國戰場的主體,中國守軍近四分之一兵力都在第9戰區。日軍企圖透過進攻長沙,達到擊潰、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之目的,最終早日解決中國事變。
為此,日軍第11軍先後於1939年9月、1941年9月、1941年12月對長沙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即長沙會戰。
第9戰區的兵力部署
1939年何應欽在浮圖關檢閱部隊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湘、鄂、贛三省已成為中國正面的主要戰場。根據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重新劃分的戰區情況來看,贛西北、鄂南及湘省全境為第9戰區的防區。第9戰區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嶽代理,司令長官部設於湖南省省會長沙。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賦予第9戰區的任務是:保衛湘贛,尤以長沙附近為要。
為了確保長沙,第9戰區以湘北為主戰場,利用幕阜山、大雲山、神鼎山、飄峰山及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四山、四水”的天然地障,採取機動防禦作戰方針,抵抗日軍的進攻。
當時,第9戰區共有21個軍又3個挺進縱隊(相當於3團制的師),總兵力為52個師。其大致部署情況是:
岳陽方面,以關麟徵的第15集團軍為主,張耀明第52軍、夏楚中第79軍在新牆河一線,陳沛第37軍在汨羅江一線。另外還有楊森的第27集團軍,其所屬第20軍對咸寧、崇陽方向防禦,第73軍在渣津附近地區。
贛北南昌方面,有盧漢的第1集團軍第58、第60軍及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第49、第32軍;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的第74軍部署在萬載、宜春、上高地區;另外還有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第2挺進縱隊擔任遊擊任務。
武寧、修水方面,為王陵基的第30集團軍第72、第78軍及湘鄂贛邊區挺進軍所屬第8軍和第l、第3挺進縱隊。
另外第4、第70、第99軍等作為機動部隊,分別集結於長沙以南、以東的湘潭、株洲、衡山、衡陽等地。
日軍佔領武漢後,隨著戰場形勢的相對穩定,國民黨軍隊按照第二期抗戰的方針,對企圖鞏固佔領區的日軍展開了頻繁攻擊作戰。從1939年開始,在長沙中游的武漢外圍地區,江南的第9戰區和江北的第5戰區不斷攻擊武漢地區的日軍。
到1941年夏,第9戰區的部隊亦有些變化。第15集團軍及第1、第19集團軍各有一部被調走,不過,該戰區仍有9個軍,另外還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的2個軍歸其指揮。其大致部署情況是:贛北為第72、第78、第74、新編第3軍;鄂南為第20、第58軍;湘北有第4、第99、第37、第26、第10軍;另有湘鄂贛邊區挺進軍在湘鄂贛邊區活動。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前,第9戰區部隊又有些調整。羅卓英第19集團軍所屬新編第3軍等駐防贛北;王陵基第30集團軍第72、第78軍仍在修水及其附近地區;楊森第27集團軍第20、第58軍部署在湘北新牆河防線;第37軍仍在汨羅江一線;第99軍在湘陰一線;另有第10、第26軍等部作為機動部隊,在長沙附近駐守。
就雙方的兵力數量對比而言,第9戰區一直都佔有絕對優勢。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次長沙會戰(1)
中國軍隊勝利回長沙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採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攻勢作戰。
1939年9月中旬,日軍第11軍抽調第6、第33、第106師團主力和第3師團上村支隊、第13師團奈良支隊、第101師團佐枝支隊等共約10多萬人的部隊,在其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指揮下,以“分進合擊”、“長驅直入”戰法,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
此次作戰,岡村寧次以湘北為主戰場,欲在汨羅江畔平江周圍地區圍殲第9戰區第15集團軍;以贛北為輔戰場,在消滅高安附近守軍後,轉向修水上游策應湘北方面作戰。部署在主戰場的兵力有第6師團、上村支隊、奈良支隊、第33師團(在鄂南方向)等部隊。輔戰場為盤踞江西之靖安、奉新、高安、武寧等地的第106師團及配屬該師團作戰的第101師團佐枝支隊。此外,直接支援第11軍作戰的還有陸軍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