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是省城中有名的“古董天光圩”,受到關帝廳人馬(省城中的丐幫)和當地警局的庇護,一般從夜裡子時(十一時)左右便開始交易,到天亮前散夥。一些人在這裡擺賣舊傢俱、器皿、故衣、什架等——一些升斗市民無力添置新傢俱和新裁衣服,便在此尋求二手廉價貨;更多的檔攤是在販賣古董、字畫、古籍、盆栽——這才是這小廣場的特色。

近代的中國,外侵內亂,災難重重。自八國聯軍入京後,繼之又軍閥連年混戰,古物從宮廷及大戶處流出,散落民間;此外,北京、鄭州、洛陽、開封、西安、杭州等歷代“帝骨所在”之地,多年來陸續出土了不少珍貴文物,這些古董文物不少落入古董商人之手,他們購得文物後,自然要尋求銷售出路。

廣州面臨港澳,得地利,為當年各種商品外運的主要通商口岸,不少外國商人、海外華僑、港澳商人都來省城採購古董字畫,因此,很多古董商人都設法把自己手中的“貨”輾轉私運廣州出口,廣州便成了古董文物的集散中心,客商從各地湧來。據統計,在全盛時期,廣州有古董、字畫、蘇裱鋪近百家,從業人員約三百,而西來初地的天光圩便擁有此類攤檔甚眾,成為當時公開的古董買賣市場的“補充市潮。

這個“補充市潮的”貨源“除上面說的外,更主要地是來自以下四個方面:一、盜墓犯。

這些盜墳賊撬開古墓棺木,盜取其中的陪葬飾物、殮品、陶桶、古錢等等。由於盜墳破棺棄骨,罪與殺人越貨等同,因此盜墓賊得手後,既怕追贓,又怕警探徹查,往往便攜贓遠走,脫離現場官府所轄,其中不少人便來到廣州潛伏。待案子冷下來後,他們便靠夜色的掩護在西來初地天光圩兜售——這些人一般都不敢公開拿到古董鋪出賣,一是擔心自己作案現場的所在地區對這一盜墓案立案後,又發函至各省文物機構追查,二是害怕嗅覺靈敏的古董鋪老闆詳詢文物的來龍去脈,所以寧願在天光圩直接找尋殷實的主顧出貨。

二、扒手竊賊。

除撬門入屋偷竊的外,這類竊賊最常用的手法是“白撞”。比如,打扮成少爺少姐或老爺太太的模樣,攜禮物,穿長袍大褂(便於藏贓物),儼如恩愛夫妻。事前摸清某大戶的底細,然後佯作遠道來穗尋訪故舊的客人,叩門而入。

如主人外出未歸或晏臥未起,便乘著傭人端茶敬菸之際,來個順手牽羊,將案上古董隱入袖底,再落入大褂布兜;然後忽作摸錯門牌,便起身揚長而去。也有的賊是扮作香客,提香袋入廟堂求籤。乘廟祝為同夥解籤之際,將龕幃內的古佛、德宣爐取出潛放香袋,然後藉口到寺門蒔香點燭,徑出山門逃掉。由於這些古玩、玉佛、檀爐等曾在大戶人家的廳堂中公開擺設,或在名勝古剎中為信徒頂禮膜拜,日久人們印象深刻,這些扒手害怕被人認出,便一般都不敢到古董鋪出售贓物,而在天光圩找尋可靠主顧,悄悄拉到僻處,袖出求售。

三、二世祖。

也就是所謂“敗家仔”。一些破落世家,其後人養尊處優,遊手好閒,坐食山空,便成了此類人物。當其家財耗盡,又要繼續揮霍,便只好出賣家藏古董。但他們又礙於面子,怕碰見熟人,遭人恥笑,一般就不敢拿到古董鋪出售,而是袋藏一二值錢古物,拉低帽子,趁夜色來到天光圩求售,或求古董掮客延攬出賣。當年有間叫青藜齋的古董鋪,便是從這些二世祖手上廉價收購到不少名貴古物,其中包括瓊州海瑞和嘉應宋湘的墨寶、廣州近郊出土的五代銅鏡,轉手賣出而發了筆財。

四、過期未贖的當鋪古董、字畫等。

當鋪老闆為了資金週轉,便會把過期未贖的古董、字畫出售,但又不願讓古董鋪老闆乘機殺價,而且還要納重稅,划算不來,於是也拿到天光圩出售。

當然,西來初地天光圩的古董攤檔也充斥著不少膺品,在春節花市前後更是大行其道,令不少既缺乏鑑賞能力,又想附庸風雅的世俗之輩上當。

既然這個夜間集市如此龍蛇混集,自然就有不少三山五嶽的人物混跡其間。金城與姜雄化了妝到這裡來,一是為了廉價買幾件古物,二是想窺探一下江湖上的動靜。

兩人來到天光圩時,集市已經開始漸進高潮。只見不少檔鋪亮了昏黃的電燈,三三五五錯落散佈的地攤則全是點了雀籠式的油燈,油燈映照著擺在地攤布上的各式“古物”,三五遊客圍著一些地攤,有的只是觀看,有的在與攤主討價還價。有一些人低戴帽子蹲在路邊,不時朝四周觀望,既像在等顧客上門,又像怕被人看見;另一些人斜掛一箇舊布袋,或身穿長袍大褂,在廣場四處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