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即從十六世紀始,每逢猴年的六月間,都要在德中山谷深處的當年仁欽平措修行過的仲吾如壩子上因靈魂和為靈魂舉行為期八天的活動。
“拋哇”是音譯,意指對於靈魂的導引和轉移。與藏密氣功有關。由具備特別法力的高僧活佛持誦,在活人,能夠開啟關竅,對死人,則是引渡。此前許多人將此一譯音錄記為“破瓦”,令人忽覺頭顱如瓦甕猝然被擊碎之感,實在不妥。推敲再三,用“拋哇”二字可能不至於引起類似聯想。
聽民俗學家廖東幾老師說起過這項儀式的過程:接受“拋哇”者在頭頂覆一紙,在主持活佛誦唸經文後,以“呸呸”之聲發氣三次,那紙於剎那間便被衝得翻飛——天靈蓋正中幾片骨接縫處,漢語稱“滷門”、藏語稱“倉古”、學名為“矢狀線”、道家作“百會”的地方剎那間豁然開啟。自此,據說便確保了靈魂的未來走向:西方樂土。
德中寺尼姑貢桑的哥哥、當地牧民平措羅布邊為妹妹縫製新衣邊說,格外敏感的人,當場有的昏厥,有的鼻血不止……接受了拋哇的人,死時超度經可念可不念……“拋哇”那天,一匹馬走十八天路程範圍內的人都可受益。
直貢堤寺一老僧則說,是鷹飛十八天路程範圍內的人都可受益。不僅如此,如果心生敬信的話,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你屬幹哪一教派,都如同身在現場利益今生來世……屆時,持續八天之久的經文將發出“億萬之聲”,感天動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場面參加者達十萬之眾……
那麼,它的理論和依據是什麼呢?
還俗僧人貢黨培傑說——各教派對於靈魂的理解是一樣的。沒有靈魂就無法談其往生奪舍的“拋哇”了。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認為,對心靈的看法就是對意識的看法。所以心就是靈魂。從其所處的部位講,心臟就像是水晶宮,心靈所在即靈魂的所在。沒有靈魂,也就無所謂來世。
所謂“拋哇”就是將死人的靈魂往趨淨土。
噶舉派的“拋哇”儀軌,應具備三要素,即:中脈為途徑之要素,靈魂為往生之要素,淨土為佛國之要素。佛教認為,人體有三個經絡,即中脈、左脈和右脈。往生淨土之脈即中脈。靈魂沿著中脈到達佛土。佛土正是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
寧瑪派活佛瑪覺·丹增加措說——透過運氣,張開上竅,就像是法號的口,使氣從囪門升出,觀想本尊無量壽佛。按照根本佛密承修法,往生奪舍,將死者的靈魂從中脈和支脈送入,在肚臍處形成迴旋氣道,將意念集中在所修本尊佛的象徵物上,連誦咒語發出“施”字聲的瞬間,將死者的靈魂超度到無量壽佛的淨土。
噶舉派格龍貢覺桑丹——關於密宗的修行方法,不可廣傳只能密傳。“密承才能成道”。
“拋哇”則是一種密承修行中靈魂超度的儀軌。噶舉派活佛那如巴說過:閉門留一光射孔,以氣射進心之箭;穿針引線成道路,靈魂開竅入淨土。
……
那麼——我繼續說,怎樣證實我的靈魂已經開竅,如何得知靈魂在我身後所往何方呢?
堤寺格龍貢覺桑且說,是可以驗證的!你接受了“拋哇”,可從你死後的頭蓋骨上看到已開啟的縫隙,縫隙寬度可以插花插草——藏語稱這種現象為“拋哇加促瑪”——加瑪草是那種可以用來扎掃把的細而長的草。
直魯噶舉的拋哇儀式理當每隔十二年舉行一次,唯有此次距上次的一九五六年逾三十六年之久。信徒們翹盼已久,我們也等待有日了。八月上旬的一天,我們走進德中山谷,走向仲吾如聖地。
正如前文已經描述過的,德中山谷谷口景觀已顯現出它的不同凡響。巨大渾圓的灰色岩石疊相累加,直逼碧藍蒼穹;石崖間覆以青松灌叢,其下洞水淙淙。由於名滿四方的德中溫泉對於胃病及關節炎之類的療效,為滿足前往洗浴者的需要,汽車路已於去年就修通了的。靠近德中寺的達雅地方,做了前往仲吾如僧俗人等的轉運站:凡汽車運抵的糧、柴、搭帳篷的木料之類,皆由此處改由犛牛隊馱了去——公路只通到溫泉,餘下的山道須靠徒步了。
達雅即馬與犛牛。從前在這山坡兩側各有一自然形成的石馬和石犛牛。一則古老預言宣示:當石馬和石犛牛相撞之日,便是宗教毀滅之時。確實,文革中炸燬了它們,據說碎石扔在了一起。當地人在解說這一公案時也解嘲說,雖然它們以這種形式“相撞”了,宗教還是沒有毀滅啊。在原址,有人拿石頭又仿造過,非馬非牛,四不像。
德中溫泉這兒,海拔大概足有四千二百米以上了。由於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