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大師指教,國王把七大包銀子供於色康大殿中。

國王想塑造世間罕見的護法神——文殊菩薩像,便帶七大包銀子到中尼邊界被眾山環抱、山頂白雪皚皚、山腰松林繁茂、山腳岩石叢叢的謝噶倉林地方,請來尼泊爾工匠阿夏哈瑪和克什米爾工匠汪古拉等,讓他們塑一個價值連城的文珠菩薩像,還請來大譯師仁欽桑布給塑像開了光。而後將護法神放在一輛木輪馬車上自謝噶倉林運往噶爾東城堡。沿途無論遇到大岩石山或密林或冰川或雪山都毫不阻擋地前進,然而抵達傑瑪塘與阿米里噶大寶石相遇後護法神不再前行了。

當護法神不再前行,並聲言:“我賴於此地並紮根於此地。”此刻平時表情極其冷淡的國王(人稱“不笑的神仙”)由於護法神的開思啟齒,便破天荒地咧嘴笑了起來。大神開恩、國王露笑是絕妙的巧合。從此傑瑪塘這地方也被稱為“賴於此地紮根於此地”——科加。由地名及寺名,修建了寺廟亦稱為科加寺。

國王在此地建築了益興倫珠大佛殿,並把文殊菩薩供於此殿的稀有寶石阿米里噶石上。人們來此朝拜,科加寺名遠播千里之外。

到其子拉德時,又給護法神重建了一座精美豪華的寶殿(寶座)。殿上畫有粗大的蓮花根,三條枝蔓盤繞,葉綠而茂盛。上有三十二朵花,有的盛開,有的半開。據傳未及開之花是因該神護理者未遵守國王七天內不得人內的命令,提前闖入的結果。

文殊菩薩端坐於太陽普照、花朵襯托的寶殿上。為諸事如意世間平安,蓮花根上鑲有各佩七頭蛇冠的龍王噶臥及久波;為使法音更響亮,他們的右首端坐著手提琵琶的乾達婆王;為使法輪常轉不止,殿座上畫有輪王七寶。

殿內大寶山,山上長滿如意樹、如意糧谷、如意寶申以及大自在天神、大梵天王、帝釋天、毗紐天王、天龍王、鳳凰大王等。他們左顧右盼,傳神達意。

到了朗德貢王時建築了贊拉佛殿;到了赤扎西多贊德王時建立了扎西孜巴拉康大佛殿;後來又從衛藏帶來甘珠爾及丹珠爾經'注'及薩沙王全集,此寺名聲一度大於陀林寺。仁欽桑布大譯師在古格、孟域,以及比蒂、絨窮、底雅、卡賽、普蘭、謝日、李密等二十一個地方建立一百零八個寺廟時,科加寺便是所有寺的母寺。仁欽桑布曾住過此殿。後來大譯師搬到古格陀林寺的色康以後,才失去了母寺的地位。

……

我們到達科加寺的當天下午,就去朝拜了科加寺。在普蘭遇上的那群朝拜神山的印度香客剛巧也在。我感到了自己的漫不經心:如果專意供奉佛祖,祈福還願,就是在簡陋的祭壇前燻點菸,就是往瑪尼堆上扔塊小石子,那意義也就俱在了。如果是想朝拜宗教藝術之聖,以虔敬之心尋求聖地神蹟中的文采風流,瞻仰摟刻著歲月之痕的建築、雕塑、壁畫、法器,如果是存了這種心思念頭,那麼走遍西藏鄉間寺院,大半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且不說科加寺在歷史上的榮辱盛衰,即如那尊著名的護法神像文殊菩薩也往往自身難保。該寺曾遭霍爾'注'兵襲擊,那些霍爾兵把鑲嵌點綴文殊的一應首飾金銀寶石盡皆擄去。並且用金屬銳器在文殊左膝上猛鑿,留下痕跡至今猶存。“文革”十年浩劫也波及此寺。除大經堂用作公社糧倉倖免於難外,壁畫遭損,佛像流失。“文革”結束後的某一日,當時任縣長的貢嘎去獅泉河,到地區銀行一位朋友家做客,偶然發現文殊菩薩的手臂已做了這家的煙囪,再三說這煙囪是銀的,是文殊的胳膊,是科加寺的文殊菩薩,人家還不相信。原來它被當作廢銅爛鐵賣給了收購站,輾轉流落於尋常百姓家。

西藏鄉間的寺院大抵都經歷同樣的遭遇。

科加寺活佛陪同我們在新修復的大經堂內參觀,特意介紹那些倖存的舊物,一角浮雕銅皮,一盞供佛銀燈之類。其餘殿堂正陸續修復,未完工的壁畫,大紅大綠,實在難耐,實在不堪,不僅我個人認為,許多人,包括一些藏族人都認為,古蹟其實是不可“修復”的,不過重建一個宗教活動場所而已。該寺寺頂門首摹仿大昭寺的法輪高矗、左右金山羊相向的形制,修復時因缺乏金屬(或缺乏鑄造技藝),金山羊是以木料代金屬製作的——由此可見修復過程中捉襟見肘之艱。

豈止材料、技術方面的困窘,其實在信仰佛教的地方,在中國大地上,已不復有佛教及佛教藝術最初傳入、上升階段時的活力,今人已不可能再去創造樂山大佛、雲岡石窟、敦煌千佛洞之類千古絕作了。願不願是一回事,能不能則是其本質所在。不全是技巧問題,而是價值觀念、精神追求、氣魄、胸襟、風度方面的變異差別。